Sunday, May 14, 2006

产後易患风湿关节炎?

http://www.healthliving.com/ency/gency1_06b.htm
生完BB,是否多数会有手腕酸软乏力的情况?有人说是,也有人提供亲身证明,但我看不一定。三十出头的前度运动员阿May 的故事,也许可让你知多一点有关产後风和「风湿关节炎」的毛病。

  阿May,三十出头,一向十分健壮。她自少爱好运动,是体育健将,经常操练,状态甚佳。不过,好景不常,她两年前生完第一胎之後,开始感到手指、手腕关节酸痛无力。最初,她以为是因为经常要凑BB,欠缺休息,以致关节疼痛,没当是一回事。

  後来,情况持续,她开始怀疑生育後钙质不足,对於开始进补。不过,无论她吃甚麽炖鸡、当归、鱼汤,情况依旧,既不好转,也不恶化。

关节无名肿痛

  阿May去看西医,检验过风湿因子,没有发现,只是血液沉降率偏高。结论是,怀疑有可能是风湿关节炎,也有可能是红斑狼疮。医生建议她暂时可以服止痛药,至於类固醇药物,则非到必要关头也不要吃。

  福向祸中求,知道自己可能有事後,阿May比从前更留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起居,发现人疲倦时,关节较疼痛。情况如此这般没有大变化,直到她生下第二胎,关节不单红肿,更呈现少许变形,她不得不马上求医,希望查明究竟。再次化验的结果,指出血液沉降率再次飙升,不过,仍无实据确定到底是风湿病,还是红斑狼疮。

  医生告诉她:如果有颈椎移位的毛病,也可能会令手指位酸软痹痛,但是做手术将颈椎复位,成功率是50%,如果失败,更会影响下肢的活动能力。

  未到生死关头,阿May当然不愿意冒险,於是来看中医,希望有办法治好她的奇病。透过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,我确信她身患的并非甚麽怪病,而是补养失调,以致「风邪入骨」而已。

冷水浴洗出产後风

  问个究竟,问出很多阿May以前从不为意的事,包括:经期洗冷水浴、打完球後马上来一瓶冰冻汽水、汗湿透衫时切一个西瓜凉快一下等。可能是身体强壮,阿May从来未曾想过会有毛病,团体练习的日子,更加不拘小节,事事贪快贪舒服,料不到由此种下祸根。

  还有,产後的禁忌更多,例如恶露未清不应洗冷水浴、不应吃寒削破气食物、不可用冷水洗手洗头,应煲姜水洗澡等。几乎我口中所说的「不应」,阿May全做了。当年,她可能对这些顾忌不屑一顾,认为是迷信,没科学根据,但时至今日,她惟有对我苦笑,问道:「有办法补救吗?」

  我说:「如今必须马上戒口,冷饮、冷水浴暂时跟你无缘。尤其是汽水,不单伤脾胃,它的高糖份更会带走骨头的钙质,令矿物质失平衡。」另外,采用手力治疗使颈椎复位,以艾灸温经通络,服用行气活血的药物等,都是赶快要做的治疗。


又要戒寒,又要戒热

  忌口大有讲究,好像阿 May目前的情况,体质已由正常转为偏寒,像香蕉、西瓜、山竹等寒削水果,白菜、白萝卜、芥菜、黄芽白等破气「凉」菜,还有黄油蟹等美食,都要暂停。

  另外,因为我开给她的药属於偏温、带补、活血,如果她体质稍微燥热,已经不合用。所以,任何可能「激起体内一把火」的煎炸辛辣食物,包括牛羊,目前都不宜多吃。

  适合的药疗,有名方「独活寄生汤」和「虎骨木瓜酒」,不过後者已经禁用,只能考虑前者:

  独活寄生汤(材料):

* 驱风类:独活、寄生、细辛、防风
* 祛湿类:秦艽(去湿);茯苓(建脾去湿)
* 补肾类:杜仲、牛膝(壮腰补肾);玉桂心(温补肾阳)
* 活血类:川芎(活血);地黄(养气活血);人参、当归(补气补血活血)
* 消炎止痛类:白芍(镇静神经、止痛);甘草(消炎、调和药效)


风湿分「寒」「热」

* 寒型

特点:属风寒、虚寒型,患处关节有疼痛,无红肿,喜热恶寒。(但寒型也有机会转热,变成热型时就要遵守「热型」的宜忌)

体质:畏冷怕寒,容易手冰脚冻。活动一下就嚷累。

药疗:适宜温补,如用独活寄生汤(药方见上文)。

食疗:可以吃补品,如煲蛇汤(以桑寄生、牛大力、鸡血藤加一副三蛇或五蛇肉);或多吃鹿脚筋、牛筋等。自浸醋蛋(用苹果醋将蛋连壳浸三日,即可溶解钙质)。

* 热型

特点:患处关节热红肿痛,有明显触痛点,不能忍受按压。

体质:口乾口苦,尿黄,容易烦躁。

药疗:首要消炎清内热,如用桑枝、丝瓜络、牛大力、千斤拔、款冬、黄柏等。

食疗:戒燥热之物,如煎炸辛辣。戒温补之物,即使醋蛋亦未必适合,可改用苹果醋溶解一钱珍珠末,定期调蜂蜜饮用。

蔬菜水果杂粮的营养食疗及注意事项

http://aaa999.blog.enorth.com.cn/article/23662.shtml

1.木瓜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C、胡萝卜素、葡萄糖、果糖、有机酸等。
食疗作用:木瓜性平味甘,易于人体消化和吸收,可使肌肉饱满,使肌肤细嫩润滑,有助于消除黑斑。
注意事项:胃酸过多者不宜多吃。此外,过量食用会损害牙齿。

2.南瓜
营养成分:含有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碳水化合物、葫芦碱、南瓜籽碱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B12、维生素C、叶酸、烟酸、维生素E、果胶、葡萄糖、甘露醇、钙、镁、钾、锌等,南瓜的营养全面,平衡合理。
食疗作用:南瓜又名倭瓜、番瓜,性温味甘,具有补中益气、润肺化痰、消炎止痛、解毒杀虫的效用。常用于治疗哮喘、烧伤、烫伤、蛔虫病等,对糖尿病、肝炎、肝硬化、肾炎、白内障、高血脂等有特殊的食疗作用。
注意事项:温热气滞者忌食。长期存放,表皮霉烂、瓜囊有异味的老南瓜不能食用。

3.苦瓜
营养成分: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纤维素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苦瓜苷、钙、铁、磷等。其中,维生素C含量非常丰富。
食疗作用:苦瓜性寒味苦,具有清暑祛热、明目解毒、养血益气等功效,对 热病烦渴、中暑、痢疾、目赤、痈肿丹毒、恶疮等有食疗作用。此外,常食还能降低血糖、增强机体免疫力,使皮肤细嫩柔滑。
注意事项:苦瓜忌多吃,因为苦瓜中草酸多,影响钙的吸收。

4.黄瓜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C、纤维素、钙、磷、铁、钾等
食疗作用:黄瓜性凉味甘,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,有助于降低胆固醇,对治疗咽喉肿痛、红眼病等有辅助疗效,可滋润皮肤,防治毛孔堵塞。
注意事项:肠胃病患者不宜过量食用。

5.丝瓜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C等。
食疗作用:味甘性平、微寒,无毒,有祛风湿、通经络、清热利咽、化痰止咳、凉血解毒等功效,能清热利肠、生津止渴、解暑除烦;有防治坏血病、促进小儿大脑发育及保持中老年人大脑健康的作用。
注意事项:身体虚弱、脾胃虚寒、便溏腹泻者不宜食用。



6.冬瓜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铁、胡萝卜素、碳水化合物、纤维素、烟酸等。
食疗作用:冬瓜性凉味甘淡,有止渴、清热解毒、利尿排湿、消肿等功效,有助于防治脚气病、淋病、水肿、热毒等症。可使面色红润,富有光泽,有助于防治黑斑、黄褐斑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食用。

7.莲藕
营养成分: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糖、纤维素、多种维生素、钙、铁、磷等,维生素C含量极高。
食疗作用:莲藕又名藕,皮白身肥,肉质脆嫩,生藕性寒,能生津凉血;熟藕性温,能补脾益血。莲藕的止血作用强,几乎对体内各种出血症都有较好的疗效,常用于治疗吐血、咳血、尿血、便血、鼻钮及子宫出血等症。同时,可预防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贫血,是养颜美容的食品。
注意事项:胃病、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忌食。烹调时,不要用铁锅,以免莲藕变黑。

8.莴笋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糖类、钾、钙、磷、铁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等。
食疗作用:味微苦、性微寒,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的功效,能通经脉、利二便、消食、杀虫,对小便不利、乳汁不通、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肾脏病等症也有一定的食疗作用,同时对防治神经衰弱、儿童佝偻病也有益处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。

9.竹笋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钾、钙、磷、铁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等。
食疗作用:味甘性寒,有清热化痰、消食下气的功效,对咳嗽、痰盛、糖尿病、水肿、便秘有一定疗效,同时还可降低胆固醇、抗癌防癌以及减肥的辅助作用。
注意事项:脾虚滑肠者不宜食用。

10.萝卜
营养成分:维生素C、钙、蛋白质、多种氨基酸、葡萄糖、脂肪、果糖、多种酶类、挥发油。
食疗作用:萝卜含有促进新陈代谢的物质,有助消除皮下脂肪,故有减肥作用。萝卜中的挥发油和芥子油可刺激肠胃蠕动,帮助消化,能增强食欲。萝卜中除了有降血压和防治胆石形成的作用外,更有抗癌的作用。
注意事项:腹泻、消化不良患者不宜多食。

11.胡萝卜
营养成分: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B族维生素、维生素C等。
食疗作用:胡萝卜性平味甘,具有健脾化滞、润燥明目、降压强心、增进食欲、抗癌等功效,能够维护眼睛和皮肤健康、提高肌体抗癌免疫力等,对消化不良、夜盲症、痢疾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有食疗作用。
注意事项:炒胡萝卜时,应放油或与肉类一起烹调,才能提高植物细胞内类胡萝卜素的释放,利于人体吸收。

12.番茄
营养成分:含有丰富的维生素,以及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钙、铁、磷、胆碱、番茄素等。
食疗作用:番茄又名西红柿,性平,味甜中带酸,具有生津止渴、清热解毒、健胃消食、凉血平肝的功效,对高血压、夜盲症、干眼症、肾病患者有食疗作用。同时,还能促进皮肤健康、预防口腔炎症、防癌抗癌、美白抗衰老等。
注意事项:肠胃虚弱、胃酸过多、风湿病者不宜多食。忌吃未成熟的番茄。

13.青椒
营养成分:含有糖类、纤维素、维生素C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K、钙、磷、铁等。
食疗作用:青椒又名柿子椒,性温味甘,具有帮助消化、促进脂肪新陈代谢、养颜美容等功效,能预防动脉血管硬化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雀斑、黑斑等症状。另外,青椒中含有指甲和毛发生长所需的硒元素,经常食用可强化指甲、滋养发根。
注意事项:炒青椒应猛火快炒,不仅清脆可口,而且能大量保留养分。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不宜多食。

14.茄子
营养成分: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烟酸、纤维素、钙、磷、铁、胆碱等,紫茄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。
食疗作用:茄子又名落苏,性寒味甘,具有通络化瘀、消肿止痛、治疗寒热、祛风止血等功效,能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、防止微血管的破裂出血,保持血小板正常功能,促进伤口愈合,对防治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咯血、紫斑症及坏血症等有一定的预防作用。
注意事项:慢性腹泻、消化不良者不宜多吃。

15.土豆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类胡萝卜素、B族维生素、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铁、钾等。
食疗作用:土豆又名马铃薯,性平味甘,具有和胃调中、健脾益气、消炎解毒等功效,对胃病、湿疹、便秘患者有一定疗效。同时,常食用土豆还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,保持血脉血管的弹性,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。
注意事项:发芽、霉烂的土豆不应食用,会使人呕吐、腹泻,甚至抽搐、昏迷。

16.西兰花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矿物质、类胡萝卜素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和多种微量元素。<
食疗作用:西兰花又名绿菜花、青菜花,色泽鲜绿,味道鲜美。西兰花性平味甘,具有补肾健脑、防癌的作用,是一种保健蔬菜。
注意事项:西餐中多制成沙拉生食,中餐则以熟食为主。

17.菜花
营养成分:富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及较多的胡萝卜素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K和较丰富的钙、磷、铁等,维生素C含量极多。
食疗作用:菜花又名花菜,学名花椰菜,质地细嫩,味甘鲜美。菜花性平味甘,具有清热解毒、爽喉开音、润肺止咳的功效,食后容易消化,被视为菜中珍品。常食可防病治病,是治疗肝炎、咳嗽、肺结核的良药,还具有抗癌作用,能减少胃癌、直肠癌、乳腺癌、肺癌、上呼吸道肿瘤的发病率。
注意事项:菜花上常有残留的农药,还容易生虫。所以,在食用前,应将菜花放在盐水里浸泡几分钟,不仅能驱走菜虫,还可去除残留农药。另外,在品尝时应多嚼,更利于营养的吸收。

18.菠菜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纤维素、类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烟酸、磷、铁等。
食疗作用:菠菜性凉味甘,具有利五脏、活血脉、通肠胃、开胸膈、滋阴补血的功效,对肠胃失调、便秘、便血、贫血、高血压等有食疗作用,同时常吃菠菜对预防口腔炎症、皮炎等也有一定疗效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弱、腹泻患者忌食。另外,低血钙、骨质疏松及正在补钙者不宜食用菠菜。

19.香菜
营养成分:类胡萝卜素、微生物C、钙、铁等。
食疗作用:香菜又名芫荽,性温味辛,有发汗透疹、消食下气的功效,具有健脾开胃、增进食欲、解毒祛风、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。
注意事项:阴虚病人、皮肤瘙痒者忌食。

20.香菇
营养成分:香菇是高蛋白、低脂肪的保健食品,含有多糖、糖种酶、多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。
食疗作用:香菇性平味甘,具有补气养血、健脾消食、益肾和胃、祛风活血、化痰、抗癌、防衰老等功效,对贫血、肝炎、肿瘤、佝偻病、麻疹及食欲不振等有一定的食疗作用。
注意事项:香菇忌冷水浸泡。

21.蘑菇
营养成分:蘑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多种矿物质(硒、钾、磷、铁、钙等)、多种维生素(泛酸、烟酸|维生素C、核黄素、硫胺素等)。
食疗作用:蘑菇又名肉藫、白蘑菇,味道鲜美。蘑菇性凉味甘,具有降低血糖、降低胆固醇、预防动脉硬化和肝硬化、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抗菌等作用,对糖尿病、肝病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病等有食疗作用。
注意事项:不要随意采摘野蘑菇吃,以免中毒。

22.金针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A、B族维生素、维生素C、脂肪、天门冬素
食疗作用:金针是由萱草晒干而成,萱草又名忘忧草。金针菜有平肝清燥的食疗作用,有助治疗肝炎。常吃金针菜,更有镇静催眠作用。
注意事项:内脏功能不佳而引起流鼻血的人士不宜食用。

23.韭菜
营养成分:韭菜除了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,还含有较多的纤维素、丰富的维生素以及挥发性精油、硫化合物、钙、磷、铁等矿物质。
食疗作用:韭菜性温味辛,具有温补肝肾、助阳固精、散瘀活血、止血止泻、助肝通络、健胃整肠等功效,适用于跌打损伤、噎膈反胃、肠炎、吐血、鼻钮、胸痛、痔疮以及创伤瘀肿等症。韭菜籽有固精助阳、补肾、治带暖膝腰的功能,适用于阳痿早泄、遗精多尿等症。还可降低血压、增强肠胃蠕动,对高血脂及冠心病患者颇有好处,还能预防肠癌。
注意事项:胃病、十二指肠溃疡、腹泻、眼病、疮痈患者忌食韭菜。

24.苋菜
营养成分: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纤维素、类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叶酸、钙、磷、铁等。
食疗作用:苋菜性寒滑,具有清热解毒,收敛止血的功效,对肠炎、便秘、甲状腺肿大等有治疗功效。
注意事项:苋菜汉草酸较多,煮时最好先用沸水焯过,这样草酸可溶于水,能去掉涩味。脾虚、便溏者忌食。

25.芥菜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钙、铁、胡萝卜素、烟酸、赖氨酸
食疗作用:芥菜是肉质草本植物,有利尿、降压、加强肠道蠕动的作用。芥菜味酸、性寒、有清热解毒、散血消肿之效,不但能抑制大肠杆菌、伤寒杆菌、痢疾杆菌,更有助预防痢疾、肠炎、菌痢、牙肉肿痛、血淋、带下、毒疮等疾病。
注意事项:芥菜性寒,避免过量进食。

26.生菜
营养成分:富含多种微生物、蛋白质、有机酸、钙、铁、磷、莴苣素、甘露醇等。
食疗作用:生菜性凉味甘,质地柔嫩,含有甘露醇等有效成分,具有促进血液循环、清热利尿、健胃生津、止渴除烦、通经脉、利五脏等功效。
注意事项:适宜短期存放在1-2度的低温及90%-95%的相对湿度环境中,并远离苹果、香蕉、梨等食物。

27.圆白菜
营养成分:类胡萝卜素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K、烟酸、钙、钾、果胶、植物纤维等。
食疗作用:圆白菜又名卷心菜、包菜,性平味甘,具有宽胸除烦,补肾强骨、健脑填髓、止痛生肌、解酒消食的功效,能促进血液循环,增进食欲,对慢性胆囊炎、慢性溃疡病、肾虚腰痛、胃病等有一定的食疗效果。
意事项:腹腔和胸腔外科手术后,肝病患者、胃酸过多者忌食。

28.白菜
营养成分:膳食纤维、B族维生素、维生素C、钙、铁、钾、胡萝卜素
食疗作用:白菜性带寒凉,对防治感冒和发热咳嗽有功效,白菜的膳食纤维能刺激肠胃的蠕动,有助将留在肠胃的食物残渣排出,还能清除体内的毒素。常吃更有助于治疗头痛、眼痛、腹部胀痛等。
注意事项:煮食时宜加老生姜,便可防寒气,与肉类同煮也可把寒性减弱。

29.油菜
营养成分:油菜营养丰富,味美爽口,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纤维素、类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C、烟酸、钙、磷、铁等。
食疗作用:油菜性平味甘,具有清热解毒、散血消肿的功效,对腹痛泄泻、肺热咳嗽、痈疮肿毒、口腔溃疡、牙龈出血等有一定食疗作用。
注意事项:消化不良,麻疹初愈者不宜食用。

30.芹菜
营养成分:芹菜叶与芹茎的营养成分各有不同,芹菜叶中的多种维生素、铁、钾等含量要比芹菜茎丰富。
食疗作用:芹菜性微寒、 性甘苦,具有清热止咳、降压降脂、平肝凉血、健胃利尿、消炎调经等作用,经常食用芹菜可对防结核、除烦热、下淤血等有辅助疗效。芹菜可分为水芹、旱芹两种,功能相近。
注意事项:血虚患者不宜食

31.茭白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钙、酸、铁、维生素C等。
食疗作用:味甘性凉、无毒,有清热生津、利尿除湿、通利大便的功效。能去热除烦、消暑止渴、利大小便、止热痢,有降血压、催乳、清湿热、解酒毒的食疗作用。同时,还有调肠胃、解烦热的作用。
注意事项:脾弱腹泻者不宜食用。

32.茼蒿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钙、脂肪、膳食纤维、水碳素、无机盐、维生素A
食疗作用:茼蒿营养丰富,有行气理气、宁静头脑之效;也有暖胃作用,适合肠胃有寒气者食用。由于茼蒿富含维生素A,多吃有助抵抗呼吸系统的感染、防止视力衰退,以及促进皮肤、头发、牙齿及牙床的健康生长。
注意事项:茼蒿味道独特,并非人人可以接受,肠胃敏感者吃茼蒿可能会感到胸膈郁闷。

33.芦笋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多种维生素、各种氨基酸和硒、钼、镁、锰等微量元素,还含有大量以天门冬酰胺为主体的非蛋白质含氮物质和天门冬氨酸。
食疗作用:芦笋可食用部分为嫩芽。芦笋性寒味甘,具有健脾益气、滋阴润燥、生津解渴的作用,对各种癌症有预防和治疗功效,尤其对膀胱癌、肺癌、皮肤癌患者有特殊食疗效果。芦笋风味鲜香,纤维柔软可口,能增进食欲、帮助消化,经常食用对心脏病、高血压、心率过速、疲劳症、水肿、膀胱炎、排尿困难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。
注意事项:芦笋不宜生吃,也不宜存放1周以上才吃

34.荸荠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C等。
食疗作用:味甘性寒、无毒,有清热生津、化痰、凉血、消积、明目的功效,能清热、止咳、开胃、消食、化痰、益气、明目,对心烦口渴、咽喉肿痛、口腔炎、高血压、小便不利、肺热咳嗽等有一定的食疗作用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。

35.大蒜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、膳食纤维、挥发油
食疗作用:大蒜所含的挥发油是硫化物的混合体,有特异的气味,其中所含的二硫化合物和蒜辣素,有杀菌作用,能抑制细菌滋生并能驱虫,有助防治流行性感冒、伤寒、霍乱、痢疾及寄生虫病。大蒜所含的葫油,有消毒作用,能调整肠道,消除肠内的腐物,故有预防肠癌的作用。
注意事项:由于大蒜辛温,上火或身患炎症者不宜食用,有眼病、近视者不宜多食。

36.葱
营养成分:膳食纤维、钙、淀粉质、果糖、葡萄糖、蔗糖、多种低聚糖
食疗作用:葱味辛,性温,有消肿、解毒、发汗、驱风等功效,能促进消化,增进食欲、止呕吐以及治疗胃部胀满和胸膈不适。同时也可振奋神经,有助促进汗腺排汗的功能,防治伤风感冒。
注意事项:有眼病、近视者不宜多食

37.姜
营养成分:淀粉、姜油蛅、水茴香蛅、樟脑蛅等
食疗作用:姜性微温味辛,有止呕解毒、发汗祛风、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,有助于治疗头痛、咳嗽、外感风寒、胃寒、呕吐等疾病,可使人面色红润。
注意事项:内热者不宜常吃

38.辣椒
营养成分:维生素C、脂肪、辣椒碱、辣椒红素
食疗作用:辣椒性热味辛,有健胃、增进食欲的作用。有助于治疗风湿痛、肌肉痛、消化不良、脱发等症状,可改善消化不良,促进新陈代谢。
注意事项: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急性胃炎患者不宜多吃。

39.黄豆:
营养成分: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多种维生素、不饱和脂肪酸、氨基酸、矿物质、微量元素等。
食疗作用:黄豆性平味甘,营养价值极高,具有健脾益气、宽中润燥等作用,有助于防止高血压、心脏病、动脉粥状硬化、脂肪肝、骨质疏松、肿瘤等,还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。
注意事项:消化功能不良者不宜多食。

40.豌豆
营养成分:豌豆营养丰富,含有蛋白质、脂肪,以及碳水化合物,粗纤维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钙、磷、钠、铁等。
食疗作用:豌豆性平味甘,具有和中益气、利小便、解疮毒、通乳消胀等功效,对糖尿病、心脏病、产后少乳、痈肿患者有食疗作用。同时,常食豌豆具有防癌、抗癌的作用。
注意事项:消化不良、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

41.扁豆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,以及碳水化合物,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烟酸、纤维素、灰分、钙、磷、铁等。
食疗作用:扁豆性温味甘,具有健脾和中、祛湿止渴的功用,是人们喜食的蔬菜之一。经常食用扁豆对脾虚泄泻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急性肠胃炎、中暑等有食疗作用,还能降低胆固醇,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止细胞癌变,改善视力等。
注意事项:扁豆含有毒扁豆碱,在高温情况下才能破坏其毒性。故食用时,宜多煮一段时间。此外,食用扁豆会引起气滞腹胀,故腹胀者不宜食用。

42.眉豆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钙、磷、铁、膳食纤维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
食疗作用:眉豆又名扁豆,补肾健胃、强壮筋骨、活血驱风、益气理中、利湿解毒,有止暑消渴、调和五脏、生精髓、消除脚气、治疗痢疾等功效。
注意事项:痛风患者不宜食用。

43.黑豆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钙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烟酸、大豆黄铜苷、大豆皂醇
食疗作用:黑豆又名乌豆,豆衣有养血疏风的作用,有助于治疗眩晕、盗汗等症,豆肉有补血、解毒、滋养等功效。还有美发养颜的作用。
注意事项:忌与厚朴、蓖麻籽、四环素同用。

44.绿豆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钙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胡萝卜素、硫氨酸、核黄素、烟酸
食疗作用:绿豆有消暑利水、清热解毒之效,对治疗高血压、水肿、药物中毒等有功效。
意事项:绿豆性凉,脾胃虚寒、肾气不足、腰痛的人不宜多吃。

45.豆腐
营养成分:豆腐是良好的植物蛋白来源,是高蛋白质、高矿物质、不含胆固醇的保健食品。此外,B族维生素、钙、镁、铁含量也较高。
食疗作用:豆腐性凉味甘,具有益气和中、生津润燥、清热解毒的功效,可用于赤眼、烦渴、痢疾等症。同时,还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,对骨骼、心脏和造血等大有裨益,适于肥胖、冠心病、高血脂、糖尿病者食用。
注意事项:痛风患者、老年人不宜多食。此外,不宜与含有草酸的菠菜、葱等同食,以免影响钙的吸收。

46.木耳
营养成分: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多种氨基酸、多种维生素、磷、硫、铁、钙、钾、钠等。
治疗作用:木耳又名黑木耳,性平味甘,具有滋阴润肺、益气养胃、活血通络、补脑强心、降低胆固醇等功效,对久病体弱、贫血、痔疮、高血压、便秘、血管硬化等有一定的食疗效果。
注意事项:不宜食用新鲜黑木耳,应将鲜木耳晒干后再烹调。

47.芦荟
营养成分:维生素A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钙、镁、磷、钾等。
治疗作用:芦荟可促进血液循环、新陈代谢,能清理肠胃、帮助消化,对排除体内脂肪和毒素、防治糖尿病和高血压、提高免疫力等有辅助作用。同时有抗衰老、杀菌的功效,使皮肤洁净、富有光泽。
注意事项:孕妇不宜食用。

48.玉米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,以及碳水化合物、多种维生素、多种微量元素。
治疗作用:玉米又称玉蜀藜、苞谷,性平味甘,具有利尿、降压、降脂、降糖、止血、利胆等作用,对税种、小便不通、膀胱结石、肝炎、黄疸、高血压等有疗效。玉米油有降血脂作用,对动脉硬化、冠心病、心肌梗塞及血循环障碍有一定的防治作用。
注意事项:在制作玉米面粥时,可先将玉米面用水调湿,再放入锅中,同时搅匀,以免形成面疙瘩。

49.核桃
营养成分:含有丰富优质的蛋白质、脂肪,以及碳水化合物,维生素A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钙、铁、磷、纤维素等。
食疗作用:核桃性温味甘,具有补气养血、补肾固精、温肺通便、健脑补脑的功效,对防止神经衰弱、高血压、冠心病等有良好的食疗效果。
注意事项:发热、咳嗽、吐血者不宜食用。

50.杏仁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,以及碳水化合物,杏仁苷、杏仁油、杏仁酶、氨基酸、维生素等。
食疗作用:杏仁具有降气、止咳平喘、润肠通便的功效,对咳嗽气喘、胸满痰多,血虚津枯、肠燥便秘等症状有疗效,是身体虚弱、糖尿病者的食疗佳品。同时,经常食用杏仁能降低体内胆固醇、预防心脏病的发作
注意事项:大便溏泻者勿过量食用,孕妇不宜食用。

51.花生
营养成分:含有脂肪、蛋白质、氨基酸、卵磷脂、嘌呤、花生碱、胆碱,以及淀粉、纤维素、无机盐、生育酚和多种维生素;还含有钙、钾、磷、铁、镁等多种元素。
治疗作用:花生性平味甘,具有扶正补虚、健脾和胃、润肺化痰、调气养血、利水消肿、止血生乳等功效,常用于血小板减少紫癜、慢性肾炎、慢性胃炎、白细胞减少症、久咳哮喘、高胆固醇血症、肺结核、支气管炎、子宫出血、月经不调、胃炎及胃溃疡等症。此外,花生中的有效成分还有延缓人体细胞衰老、加强脑细胞发育、保护血管防止硬化、增强记忆力等作用。
注意事项:花生以炖食为最佳。因为食用油煎、炸或者爆炒的花生,不仅极易生热上火,而且还会破坏花生中富含的维生素E及其他成分。


52.芝麻
营养成分:芝麻含有蛋白质、不饱和脂肪酸、多种矿物质、多种维生素、钙、铁、磷等营养成分。
食疗作用:芝麻又名胡麻、油麻,性平味甘,具有补血祛风、开胃健脾、润肠生津、平喘止咳、顺气和中、益补肝肾、通乳、养发等功效,适用于身体虚弱、头发早白、贫血萎黄、津液不足、大便干燥、头晕目眩等症状,同时对防治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高血脂、神经衰弱、贫血、早年白发、慢性神经炎、末梢神经麻痹有一定的疗效。
注意事项:脾虚、便溏者不宜食用。

53.莲子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钙、铁、磷、维生素C、淀粉质、棉子糖
食疗作用:莲子肉能补心益脾、治泄固精,条理肠胃和治疗腹泻。
注意事项:莲子热量高,有外感、肠胃有热气或腹部胀满者不宜食用。

54.芡实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,以及碳水化合物、糖分、钙、树胶、膳食纤维、灰分
食疗作用:芡实有开胃助气、益精气、补中健脾、止渴固精的功效,有助恢复脾脏与消化系统的功能、治疗腹泻、间接帮助消痰,还有镇静收敛功效,有助关节痛、神经痛、头痛等
注意事项:芡实的收敛性强,经常便秘者不宜多吃。

55.薏米
营养成分:维生素B1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氨基酸等。
食疗作用:薏米性微寒味甘,具消除水肿、防治脚气病、帮助消化、利尿和抗癌的作用,可使人面色红润。
注意事项:肠胃不佳者不宜多吃。

56.枸杞
营养成分:脂肪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铁、碳水化合物、胡萝卜素、烟酸等。
食疗作用:枸杞性平味甘,有滋阴补血、明目补肾之效,可使皮肤红润,富有光泽,有助于消除黑斑
注意事项:脾虚者和经常腹泻者不宜多吃。

57.松子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、铁、磷、挥发油等。
食疗作用:松子性微温味甘,有止咳润肺、滑肠、通便的功效,便秘、体虚者宜多食。
注意事项:大便溏泻者不宜食用

58.无花果
营养成分:钙、果糖、葡萄糖、蔗糖、柠檬酸、琥珀酸、草酸、苹果酸
食疗作用:无花果有健胃清肠、消肿解毒的功效,有助治疗便秘、喉咙痛、肠炎及疮疖等。
注意事项:糖尿病人不宜多吃。

59.蜜枣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钙、铁、磷、无机盐、膳食纤维、糖分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
食疗作用:蜜枣性温味甘,有润肺、强肾、补气活血等功效,大枣所含的大环腺甘酸,不但可强肝,更可抑制癌细胞繁殖以及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。
注意事项:空腹不宜多食。

60.银耳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粗纤维、钙、磷、铁、硫、镁、钾、维生素B等。
食疗作用:味甘性平、无毒,有润肺化痰、养阴生津、止血的功效,对阴虚肺热、干咳无痰、痰稠不易咳出、胃阴不足、咽干口渴、大便燥结、咯血、吐血、便血等有一定的食疗作用。
注意事项:湿痰咳嗽、大便不实、便溏腹泻者不宜食用。

61.白果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,钙、淀粉质、糖分、灰分
食疗作用:白果可收敛止咳、消毒杀虫、温肺定痰,对治疗咳嗽、头晕、耳鸣、淋病、肺结核及妇女带下等有帮助。将白果炒熟,去壳后作为食疗品,有助治疗小便频密、痰多喘促、小童尿床等。以白果肉炒至焦,加水煎服,对于治疗妇女白带常流、小便刺痛等有功效。
注意事项:白果中含少量银杏酸、银杏酚和银杏醇等有毒物质,生食或熟食过量都可能会引起中毒。已发芽的白果不能食用。切忌与鱼同吃。

62.樱桃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C、铁、胡萝卜素等。
食疗作用:樱桃性热、味甘,可调中益气、治虚寒气冷,有助于改善面色青白和四肢冰冷。同时,也有预防麻疹、治疗腹泻等功效。可滋润皮肤、增加皮肤弹性,改善贫血引起的面色青黄。
注意事项:发热及咳嗽者不宜食用。

63.葡萄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铁、果糖、蔗糖、葡萄糖、苹果酸、柠檬酸等。
食疗作用:葡萄性平、味甘酸,能促进分泌消化液,有促进胃肠蠕动、利尿的功能,滋润皮肤、防止肤色变暗。
注意事项:过量食用会引起眼涩、腹胀、腹泻等。

64.桂圆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C、钙、铁、磷、蔗糖、葡萄糖等。
食疗作用:桂圆性温、味甘,有补脑安神、止咳润肺、止泻养颜等功效,对四肢乏力、心绪不宁、记忆力减退等症有辅助疗效。滋润肌肤,使皮肤嫩滑、细腻、富有光泽。
注意事项:消化不良、肺结核、感冒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宜食用。

65.荔枝
营养成分:维生素B、维生素C、碳水化合物、钙、铁、磷、果胶、氨基酸、苹果酸、柠檬酸等。
食疗作用:荔枝性温味甘酸,有安神益智、开胃理气、益血生津、健美养颜等功效。可增加皮肤弹性,使皮肤白皙光滑、细腻。
注意事项:荔枝属热性水果,不宜多吃。

66.李子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铁、碳水化合物等。
食疗作用:李子性平味甘酸,有生津止渴、平肝去热、活血利尿等功效。可增加皮肤光泽、有助于减退雀斑、黑褐斑及美白等作用。
注意事项:多吃易生痰、发虚热,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。

67.草莓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铁、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、有机酸、柠檬酸、苹果酸、水杨酸等。
食疗作用:草莓性凉、味甘酸,有清热凉血、润肺生津、增进食欲、健脾止呕等功效,可促进骨骼、牙齿的生长,同时可润肤、紧肤,使皮肤光泽细腻,令人明色红润。
注意事项:皮肤敏感者慎食。

68.柠檬
营养成分: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铁、碳水化合物、柠檬酸等。
食疗作用:柠檬性平寒、味酸,有生津止渴、解暑开胃、消滞安胎等功效,能帮助消化、清理肠胃、促进食欲。保持皮肤弹性,有助于防止皱纹形成、抑制黑色素沉着及黑斑的形成。
注意事项:肠胃病患者不宜食用。

69.百合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维生素、钾、钙、磷、铁、淀粉等。
食疗作用:百合性平味甘,有止咳润肺、补脾健胃、清热平喘、安神止汗、抗衰老、解毒之功效,有助于防治癌症。同时可滋润皮肤,使人面色红润。
注意事项:风寒者及大便溏泻者不宜食用。

70.猕猴桃
营养成分:维生素B1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P、果糖、葡萄糖、多种矿物质、氨基酸等。
食疗作用:猕猴桃性寒、味甘酸,有止渴、解热、利尿的功效,对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疗效。抑制皮肤黑色素的形成,使皮肤洁白细腻。
注意事项:尿频、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。

71.苹果
营养成分:维生素B、维生素C、胡萝卜素、铁、镁、有机酸、苹果酸、纤维素、果胶物质等。
食疗作用:苹果性平味甘,有助于减低胆固醇、脂肪,对消化不良、脂肪积聚过多、口臭等有辅助疗效。同时抑制黑色素的形成,有助于治疗雀斑、黑褐斑。
注意事项:苹果中的有机酸会刺激肠壁,胃肠敏感者不宜多吃。

72.梨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铁、胡萝卜素、葡萄糖、果糖、蔗糖、有机酸等。
治疗作用:梨性凉味甘酸,能解毒利尿、止渴祛痰、解渴降火,具有清心润肺等功效,外敷梨子汁有滋润和减淡皱纹的作用,使皮肤更有弹性。
注意事项:慢性肠炎患者及脾胃虚弱者不宜食用。

73.香蕉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钙、铁、磷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胡萝卜素、烟酸等。
食疗作用:香蕉性寒味甘,有通血脉、降血压、清热解毒、润肠清肺等功效,有助于治疗便秘、肿毒、醉酒等,外敷能增进血液循环,促进皮肤吸收营养,使皮肤光滑润泽、富有弹性。
注意事项:胃酸过多、脾胃虚寒以及胃痛、腹泻者不宜食用。

74.柑
营养成分: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钾、柠檬酸、碳水化合物等。
食疗作用:柑性微寒味甘酸,有生津止渴、利尿等功效。能强化血管壁,加速皮肤的新城代谢,有去皱、除斑等作用。
注意事项:脾胃寒或有夜尿习惯者不宜多吃。

75.桃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铁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柠檬酸、烟酸等。
食疗作用:桃性微温味甘酸,有生津润肠、活血祛瘀、消积清热、解毒祛湿等功效。可消除皮肤色素沉着,有助于减淡雀斑、黄褐斑等
注意事项:肠胃不适者不宜多吃,否则会引致胃滞腹胀。

76.柚
营养成分:维生素C、维生素P、果酸、蔗糖等。
食疗作用:柚性寒味甜带微酸,有健胃消食、化痰抗炎、降血糖的功效,对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有辅助的疗效。同时可滋润肌肤,增强皮肤的抗病能力。
注意事项:肠胃病患者不宜食用。

77.椰子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、碳水化合物、矿物质等。
食疗作用:椰子性温味甘,有生津、益气、消渴等功效,有助于治疗水肿、小儿疳积等疾病,同时可滋润肌肤,加强皮肤和粘膜的弹性,令肌肤细嫩柔滑。
注意事项:椰子汁不宜过量饮用,儿童尤其注意。

78.菠萝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多种维生素、钙、磷、铁、果糖、葡萄糖、胡萝卜素、苹果酸、柠檬酸、蔗糖、纤维素等。
食疗作用:菠萝性平味甘微酸,有生津止渴、醒酒、益气消滞等效用,有助于治疗消化不良、中暑等症。同时可洁肤润肤,使皮肤有光泽。
注意事项:胃溃疡及肾病患者不宜食用。

79.西瓜
营养成分: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果酸、葡萄糖、尼克酸、果胶质、纤维素、氨基酸、多种微量元素等。
食疗作用:西瓜性寒味甘,有止渴生津、利尿、清热消暑等功能,可增加皮肤弹性和光泽,减少皱纹。
注意事项: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,否则会导致腹痛、腹泻。

80.甘薯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铁、碳水化合物、纤维素、胡萝卜素、烟酸等。
食疗作用:甘薯性平味甘,有健脾强肾、暖胃益肺等功效,有助于防治心脏病、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等症状,还可使皮肤光滑、细嫩、洁白。
注意事项:消化不良、胃炎、消化道溃疡患者不宜食用。

81.芋头
营养成分: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钙、磷、铁、碳水化合物、胡萝卜素、皂素等。
食疗作用:芋头性平味甘辛,有宽肠胃、区烦热、补气益肾等功效,有助于防治久痢便血、口干等症状。可使皮肤白嫩,富有弹性。
注意事项:味酸过多、肠胃炎患者不宜多吃

82.燕窝
营养成分:活性糖蛋白、钙、铁、磷、碘、维生素等。
食疗作用:燕窝性平味甘,有滋阴补肾、化痰止咳、清热健脾、润肺养颜、补血清血、整肠健脾、延年益寿等功效,有助于治疗咳嗽、气喘等疾病,可促进新陈代谢,滋补养颜。
注意事项:肠胃不适者不宜多吃。

骨骼失调纠缠办公族

http://www.shiliao.com.cn/2005/7-22/15531477548.html


55岁的杨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。每年夏季或夏秋之交,他都会发生腰腿关节疼痛,那种隐隐作痛的感觉使他坐卧不安。去医院骨科检查,腰腿骨都没病,倒是中医针灸、推拿对止痛还管用些,但是除不了病根。曙光医院针灸科副主任沈卫东博士告诉记者:这样的病人很多,这是现代办公族常有的“日常体痛”。杨先生的病痛源于夏季整天处于空调环境中,办公室、轿车、饭店、会议厅到处有空调,易受风寒,又很少运动。

日常生活中遭受各种体痛的人还真不少。前不久,一项对上海、深圳、无锡等地1197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,有62%的人经常腰酸背痛,仅次于患失眠的人数。有研究指出,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者,如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、或长时间重复同一动作,都会引起身体的某一局部的慢性劳损,从而产生疼痛。对这样的不适,人们或不重视,或求医无果,只好忍着扛着。北京协和医院风湿科的曾小峰教授指出,现代社会环境下,肌肉关节疼痛、腰酸背痛等的经常性干扰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。在西方国家,称这种较普遍的慢性劳损产生的疼痛为“肌肉骨骼失调综合征”。

这些日常体痛在临床上的表现有几种:颈肩综合征——指颈肩部的肌肉扭伤、痉挛。如在电脑前工作一段时间后,会感觉颈、肩部酸痛,脖子僵硬转动困难;腰背部劳损——指腰、背部肌肉群的扭伤、痉挛,韧带扭伤,以及同时存在的关节问题和椎间盘突出;手和手臂部的疼痛——指因这些部位的肌肉和组织发生炎症所产生的疼痛;腕隧道症候群——指手指和手掌断断续续发麻、刺痛。手掌、手腕或前臂不时有胀痛感觉,拇指伸展不自如,且有痛感,严重时手指和整个手部都虚弱无力。其他还有颈肩筋膜炎、网球肘、腰腿关节痛、足底筋膜炎、牙痛、女性痛经等。

疼痛也是病。曾小峰教授说,首先疼痛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;更重要的是,这些疼痛早期表现为充血、水肿,如不及时处理,或反复发作,会造成局部纤维化,而骨性关节炎则会出现关节软骨的破坏。长期下去,疼痛加剧,抽筋,发麻,动作笨拙,连开瓶盖这样的简单活儿也做不了了。

发生非感染性体痛之后,要及时处置,千万不能硬挺。曾教授向患者提出如下建议:如果运动中身体某部位感到疼痛,应赶紧停下来,让肌肉放松。如果受伤部位发生肿胀,可在48小时内用冰敷减轻肿胀,切忌用热毛巾敷伤处以免造成伤处更肿胀而导致组织的进一步损伤。然后,在患处选择外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,尤其是渗透力强的品种,剂量要用足。如是肩颈疼痛、腰酸背痛、手肘疼痛,或因阴雨天、空调引起的肌肉关节痛等长期慢性疼痛,也要及时敷用缓释剂型的消炎镇痛药。同时,要坚持适度的运动,使全身肌肉放松,减少疼痛加剧。

骨关节炎镇痛怎样用药

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是常见的关节疾病,犯病时不但疼痛难忍,而且四肢乏力,行走困难,在中老年人群中较多发。

骨关节炎是无菌性炎症,是身体对局部的组织损伤等病理变化的一种反应,局部表现为关节疼痛、肿胀、表皮发红发热、关节积液和僵硬感。该病通常由于关节受力异常,引起骨赘形成和软骨下骨质硬化等病理改变。因此治疗时应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阻止上述病理过程十分重要。

有人认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单纯的止痛药,这是一种误解。这类药物主要是靠它的抗炎作用,来减轻或消除炎症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。目前市场上消炎解痛的药物种类繁多,许多药物都对胃肠道有刺激或对肝肾功能有影响。对此,一些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如临床反映较好的双氯芬酸二乙胺(扶他林)有肠溶片剂,可以避免对胃黏膜的刺激。这类药物应注意在餐前服用,并避免和酸性、碱性药物或食物同时服用,以免减低药物的疗效或增加对肠胃道的刺激。除口服外,该药物还有乳胶剂可供外用。

除抗炎镇痛药物外,还应合理联合应用可改善病情、阻止病变进展的药物如甲氨喋呤等,以防止关节破坏。再辅之适当的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,就可保持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状态了。

中 医 治 疗 方 法(ZT)

http://www.cintcm.ac.cn/gam/zydl/zlff.html
(by English)
药物疗法|针刺疗法 |艾灸疗法|推拿疗法|气功疗法
饮食疗法|情志疗法|枯痔疗法|骨伤疗法|其它疗法|
中 医 治 疗 方 法 , 内 容 丰 富 , 各 具 特 色 , 除 方 药 、针 灸 、推 拿 之 外 、他 如 气 功 、饮食 、心 理 、整 骨 、拔 罐 、刮 痧 、放 血 、磁 疗 、挂 线 等 等 。现 就 临 床 常 用 的 各 种 疗 法 简 介 如 下 ( 只 简 要 讨 论 每 一 疗 法 的 基 本 概 念 、基 本 内 容 或 适 应 病 证 ) , 至 于 具 体 操 作 方 法 或步 骤 、药 物 备 制 、注 意 事 项 等 , 详 见 相 关 资 料 。

一 、药 物 疗 法
药 物 疗 法 是 以 药 物 治 疗 疾 病 的 一 种 最 常 用 的 治 疗 方 法 。 其 包 括 内 服 法 与 外 治 法 两 种 。 此 二 法 既 可 单 独 运 用 , 亦 可 联 合 用 之 。

( 一 ) 内 服 法
凡 药 物 通 过 口 服 , 经 由 消 化 器 官 吸 收 , 以 扶 正 祛 邪 、调 节 机 体 气 在 阴 阳 ,恢 复 健 康 的 治 法 , 即 称 内 服 法 。 通 常 以 汤 剂 口 服 , 亦 有 膏 、丹 、丸 、散 、酒 剂 、片 剂 、糖浆 、茶 剂 、冲 剂 等 不 同 口 服 剂 型 。 本 法 适 应 于 临 床 各 科 几 乎 所 有 的 病 证 。

( 二 ) 外 治 法
外 治 法 与 内 治 法 相 对 而 言 , 是 运 用 药 物 或 其 他 方 法 直 接 作 用 于 患 者 体 表病 变 部 位 以 治 病 的 方 法 。 凡 列 入 “药 物 疗 法” 的 外 治 法 , 乃 专 论 与 药 物 相 关 者 , 如 药物 雾 化 、 熏 洗 疗 法 等 。 其 他 以 器 械 手 术 治 病 的 外 治 法 ( 如 拔 罐 、 放 血 疗 法 ) , 将 不在 此 列 。

1.敷 贴 疗 法 敷 贴 俗 称 “硬 膏 ”或 “膏 药 ”, 将 膏 药 贴 于 患 处 治 疗 疾 病 的 方 法 称敷 贴 疗 法 , 是 外 科 常 用 治 法 之 一 。 施 治 前 应 了 解 各 种 不 同 膏 药 的 主 治 功 能 , 如 太 乙膏 功 可 消 肿 解 毒 生 肌 , 为 阳 证 肿 疡 、 溃 疡 通 用 之 方 ; 阳 和 解 凝 膏 功 可 散 寒 活 血 、 化痰 通 络 , 适 用 于 阴 证 肿 疡 未 溃 者 。 本 疗 法 主 要 用 于 肿 疡 疔 、风 寒 湿 痹 、跌 打 损 伤 ,以及 一 些 内 科 疾 患 (如 头 痛 用 膏 药 贴 太 阳 穴 )。

2.熏 洗 疗 法 包 括 熏 法 与 洗 法 。 熏 法 有 烧 烟 熏 和 煎 汤 熏 两 种 , 前 者 一 般 用 药 物 烧 燃 治 疗 痹 证 、 跌打 损 伤 或 作 室 内 消 毒 等 ; 煎 汤 熏 则 通 过 口 鼻 、 皮 肤 吸 收 药 液 热 气 , 借 热 气 直 达 病 所治 病 。 洗 法 是 指 用 药 液 冲 洗 全 身 或 局 部 。 两 种 疗 法 均 具 有 发 汗 、 透 疹 、 祛 风 、 解 毒杀 虫 等 作 用 。

3.热 熨 疗 法 即 借 助 热 力 的 物 理 作 用 ( 多 用 芳 香 药 物 、 酒 、 醋 等 ) , 以 布 包熨 摩 患 处 。 如 将 一 些 芳 香 温 胃 药 碾 成 粉 末 , 炒 热 装 入 布 袋 , 置 于 上 腹 部 治 疗 虚 寒 性胃 痛 即 是 ( 应 将 药 末 来 回 移 动 摩 擦 , 此 比 单 纯 的 热 疗 作 用 更 强 ) 。

4.含 漱 疗 法 即 以 药 液 含 漱 , 主 要 用 以 治 疗 牙 龈 肿 痛 、 口 臭 、 口 舌 生 疮 、 咽 喉 肿 痛 、 牙 龈 出 血 等 疾 患 。 此 法 药 液 配 制 简 单 , 方 便 易 行 。

5. 雾 化 疗 法 指 用 含 有 药 物 的 液 体 经 汽 化 装 置 、 喷 雾 器 或 雾 化 器 而 造 成 雾 粒 , 供 病 人 吸 入 或 外 用的 一 种 治 法 。 本 法 作 用 迅 速 , 适 应 证 较 广 , 如 感 冒 、 咳 喘 、 胸 痹 、 麻 疹 、 口 腔 及 咽喉 疾 患 、 烧 烫 伤 等 , 皆 可 以 此 法 治 之 。

6.噙 化 疗 法 将 药 物 含 于 口 中 , 借 口 温 噙 化 药 物 以 治 病 的 方 法 称 噙 化 疗 法 。如 将 六 神 丸 噙 入 口 中 咽 喉 , 让 药 物 缓 慢 含 化 , 直 达 病 所 , 治 疗 咽 喉 肿 痛 ; 生 姜 噙 化可 止 呕 等 即 是 。

7.麝 火 疗 法 首 先 以 麝 香 、 雄 黄 、 朱 砂 等 制 成 小 药 块 , 再 用 拔 毒 膏 、 追 风 酒备 用 。 将 药 块 燃 烧 , 置 于 病 位 , 使 局 部 略 微 烧 伤 , 第 二 天 贴 上 拔 毒 膏 , 同 时 饮 追 风酒 。 此 即 称 麝 火 疗 法 , 一 般 用 以 治 疗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、 类 风 湿 、 肩 周 炎 、 颈 椎 病 等 的有 效 方 法 。

9.药 线 疗 法 又 称 药 捻 疗 法 。 多 用 桑 皮 纸 或 丝 棉 、 拷 贝 纸等 制 成 , 借 药 物 及 药捻 的 物 理 作 用 , 插 入 溃 疡 疮 孔 中 , 引 导 脓 水 外 流 ; 或 插 入 漏 管 中 利 用 药 捻 使 管 壁 组织 坏 死 脱 落 , 并 附 着 药 捻 使 之 外 出 。 同 时 选 用 提 脓 祛 腐 药 如 五 五 丹 、 七 三 丹 、 八 二丹 、 九 一 丹 等 , 或 腐 蚀 类 药 如 白 降 丹 、 千 金 散 、 枯 痔 散 等 。

10.掺 药 疗 法 掺 药 是 指 将 各 种 不 同 的 药 物 研 成 粉 末 , 根 据 制 方 , 规 律 , 按 其不 同 作 用 配 伍 成 方 , 掺 布 于 患 处 , 治 疗 肿 疡 、 皮 肤 病 , 咽 喉 口 腔 等 疾 病 的 一 种 治 疗方 法 。掺 药 的 种 类 包 括 消 散 药 ( 如 太 乙 膏 或 阳 和 膏 ) 、 提 脓 祛 腐 药 ( 如 小 升 丹 ) 、腐 蚀 药 与 平 胬 药 ( 如 白 降 丹 、 平 腐 丹 、 乌 梅 熟 地 散 、 脑 砂 散 ) 、 生 肌 收 口 药 ( 生 肌散 、 八 宝 丹 、 拔 毒 生 肌 膏 等 ) 、 止 血 药 ( 如 圣 金 刀 散 、 绿 袍 散 等 ) 等 。

( 三 ) 灌 肠 疗 法
将 中 药 汤 剂 或 粉 剂 稀 释 成 灌 肠 液 , 用 作 保 留 灌 肠 以 治 疗 疾 病 的 方 法 称 为灌 肠 疗 法 。 灌 肠 药 液 应 根 据 患 病 的 不 同 而 选 用 适 当 的 药 物 。 一 般 成 人 需 要 药 液 200ml左 右 , 小 儿 视 情 酌 减 。 治 疗 时 将 药 液 以 清 洁 灌 肠 法 导 入 肛 门 后 , 应 保 留 30~40分 钟 。
本 疗 法 对 外 感 高 热 急 症 、 小 儿 急 惊 风 、 慢 性 泄 泻 ( 如 慢 性 非 特 异 性 结 肠炎 ) 、 水 肿 ( 如 慢 性 肾 功 能 衰 竭 ) 、 酒 精 中 毒 等 病 有 较 好 的 效 果 。 如 以 生 大 黄 、 附子 、 蒲 公 英 等 煎 汤 保 留 灌 肠 治 疗 慢 性 肾 功 能 衰 竭 , 疗 效 即 较 显 著 。
( 四 ) 注 射 疗 法
以 中 药 制 成 注 射 液 , 通 过 肌 肉 或 静 脉 注 射 治 疗 疾 病 即 称 注 射 疗 法 。 随 着 中 医 学 的 发 展 与 临 床 的 需 要 , 注 射 疗 法 显 得 甚 为 重 要 。
本 疗 法 临 床 运 用 甚 广 , 尤 其 对 于 一 些 急 性 病 ( 如 高 热 急 症 、 血 证 ) 每 多选 用 。 目 前 大 多 为 肌 肉 注 射 剂 , 如 三 黄 注 射 液 、 板 蓝 根 注 射 液 、 鱼 腥 草 注 射 液 、 柴胡 注 射 、 黄 芩 甙 注 射 液 等 等 ; 亦 有 用 作 静 脉 注 射 的 , 如 川 芎 嗪 注 射 液 、 丹 参 注 射 液、 生 脉 注 射 液 、 醒 脑 静 注 射 液 等 。 临 床 应 视 病 证 之 不 同 而 适 当 选 用 之 。

二 、 针 刺 疗 法
针 刺 疗 法 是 采 用 不 同 的 针 具 刺 激 体 表 的 穴 位 , 运 用 各 种 方 法 激 发 经气 , 以 调 整 人 体 功 能 , 达 到 防 治 疾 病 的 常 用 疗 法 。 针 刺 疗 法 方 法 多 样 , 诸 如 毫 针 、耳 针 、 头 针 、 颈 针 、 火 针 、 手 针 、 足 针 疗 法 等 等 。 近 年 来 针 刺 疗 法 与 其 他 治 法 相 结合 , 又 创 造 出 许 多 新 的 针 法 , 如 针 刺 与 电 刺 激 相 结 合 而 成 为 电 针 疗 法 , 与 药 液 相 结合 而 成 为 水 针 疗 法 等 即 是 。

( 一 ) 毫 针 疗 法
毫 针 是 临 床 应 用 最 为 广 泛 的 一 种 针 具 , 自 古 以 来 中 医 视 之 为 针 刺 疗 法 的主 体 。 为 了 适 应 不 同 穴 位 和 病 情 的 需 要 , 其 制 作 的 毫 针 有 长 有 短 ,有 粗 有 细 ; 施 治时 , 强 调 辨 病 证 而 取 穴 , 注 重 采 用 相 适 应 的 针 刺 , 手 法 , 以 增 强 疗 效 。

毫 针 疗 法 具 有 调 理 全 身 气 血 阴 阳 、 疏 通 经 络 、 扶 正 祛 邪 等 作 用 , 加 之 操 作 方 便 , 取效 迅 速 可 靠 。 据 初 步 统 计 , 本 疗 法 对 300余 种 病 证 具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效 果 , 对 其 中 100余 种 症 证 疗 效 甚 佳 。

( 二 ) 耳 针 疗 法
耳 针 疗 法 是 指 用 耳 针 或 其 他 方 法 刺 激 耳 廓 上 的 穴 位 ,以 防 治 疾 病 的 一 种 方法 。常 用 的 针 具 有 毫 针 、 耳 毫 针 、 揿 针 、 颗 粒 式 皮 内 针 、 环 形 皮 内 针 、 三 棱 针 等 。通 常 采 用 耳 穴 针 刺 、 耳 穴 电 针 、 耳 穴 埋 针 、 耳 穴 压 籽 ( 如 王 不 留 行 籽 ) 、 耳 穴 电 兴奋 、 耳 穴 注 射 、 耳 穴 敷 药、耳 穴 贴 磁 、耳 穴 温 针 、耳 穴 按 压 、耳 穴 刺 血 、耳 穴 电 离 子 透 入等 方 法 治 病 。本 疗 法 不 仅 用 于 许 多 功 能 性 疾 患 ,对 于 部 分 器 质 性 疾 患 亦 有 良 好 效 果 。

(三 )头 针 疗 法
头针 疗 法 , 就 是 将 针 刺 法 与 现 代 医 学 大 脑 皮 层 功 能 定 位 理 论 结 合 起 来 , 在 头 皮 特 定 区行 针 治 疗 某 些 全 身 性 疾 病 的 一 种 方 法 。如 运 动 区 (相 当 于 大 脑 皮 质 中 央 前 回 在 头 皮 上的 投 影 )上 1/5治 疗 对 侧 下 肢 瘫 痪 , 运 动 区 中 2/5治 疗 对 侧 上 肢 瘫 痪 , 运 动 区 下 2/5治疗 对 侧 中 枢 性 面 瘫 、运 动 性 失 语 、流 涎 、发 音 障 碍 等 。

(四 )手 针 疗 法
手 针 疗 法 是 用 毫 针 刺 激 手 穴 以 治 疗 疾 病 的 一 种 方 法 。手 穴 有 近 30个 , 如 手背 腕 横 纹 中 点 处 称 “升 压 点 ”, 主 治 低 血 压 ;拇 指 桡 侧 掌 指 关 节 赤 白 肉 际 处 称 “踝 点 ”主 治 踝 关 节 痛 ; 在 掌 面 中 指 第 一 节 关 节 横 纹 中 点 处 称 “小 儿 消 化 不 良 点 ”, 主 治 小儿 消 化 不 良 。

(五 )足 针 疗 法
足 针 法 是 用 毫 针 刺 激 足 穴 以 治 疗 疾 病 的 一 种 方 法 。足 穴 亦 有 30个 , 如 “1号穴 ” 位 于 足 底 后 缘 的 中 点 上 1寸 , 主 治 感 冒 、头 痛 、鼻 炎 、上 颌 窦 炎 ;“7号 穴 ” 位 于 足低 后 缘 中 点 直 上 5寸 处 , 主 治 哮 喘 、大 脑 发 育 不 全 。

(六 )火 针 疗 法
火 针 法 是 用 特 制 的 粗 针 用 火 烧 红 针 尖 后 , 迅 速 刺 入 穴 内 以 治 疗 疾 病 的 一种 方 法 。法 具 有 温 经 散 寒 、通 经 活 络 等 作 用 。施 治 时 既 可 刺 入 穴 位 , 亦 可 刺 入 某 些 病变 的 局 部 (如 鸡 眼 )。常 用 以 治 疗 阴 疽 、瘰 疬 、腱 鞘 囊 肿 、乳 腺 炎 脓 肿 已 成 及 瘘 管 等 病 证。采 用 火 针 时 要 注 意 防 止 感 染 等 副 作 用 。

(七 )电 针 疗 法
电 针 疗 法 是 通 过 针 刺 穴 位 和 利 用 电 刺 激 的 综 合 效 应 施 治 于 人 体 , 再 经 由经 络 的 传 导 作 用 达 到 治 疗 目 的 的 一 种 方 法 。法 的 优 点 在 于 能 替 代 人 工 长 时 间 的 手 法操 作 , 比 较 客 观 地 控 制 刺 激 量 。此 法 目 前 不 仅 广 泛 应 用 于 临 床 , 亦 应 用 于 针 刺 麻 醉 。

(八 )穴 位 埋 线 疗 法
穴 位 埋 线 疗 法 是 将 羊 肠 线 埋 入 穴 位 , 利 用 羊 肠 线 在 经 络 穴 位 内 的 持 久 刺激 作 用 而 治 疗 疾 病 的 一 种 方 法 。一 般 应 结 合 病 证 选 穴 ,通 常 采 用 穿 刺 针 埋 线 法 、三 角针 埋 线 法 、切 开 埋 线 法 、穴 位 结 扎 法 等 方 法 埋 线 , 主 要 用 以 治 疗 哮 喘 、胃 痛 、腹 泻 、遗尿 、癫 痫 、痿 证 等 病 证 。

(九 )穴 位 注 射 疗 法
穴 位 注 射 疗 法 是 选 用 中 、西 药 注 射 液 注 入 相 应 穴 位 , 以 发 挥 经 穴 和 药 物 对疾 病 的 综 合 效 能 而 达 到 治 病 目 的 的 一 种 方 法 。常 用 药 物 如 当 归 、丹 参 、黄 芪 、红 花 、板蓝 根 、丁 公 藤 等 注 射 液 , 维 生 素 B1、B6、B12注 射 液 ,生 理 盐 水 、注 射 用 水 等 。疗 法 应 用范 围 较 广 , 凡 针 灸 的 适 应 证 大 都 可 用 法 治 疗 。

(十 )穴 位 敷 药 疗 法
穴 位 敷 药 疗 法 是 在 经 络 学 说 指 导 下 ,对 人 体 穴 位 施 以 外 用 药 物 刺 激 的 一 种穴 药 相 结 合 的 治 法 。药 物 一 般 选 择 辛 窜 通 窍 、通 经 活 络 之 品 ,如 冰 片、麝 香 、大 蒜 ,或 味厚 攻 伐 之 品 如 生 南 星 、甘 遂 、巴 豆 、砒 霜 等 ,制 剂 包 括 膏 药 、散 剂 、药 饼 等 。如 用 膏 药 敷贴 肺 俞 等 穴 治 疗 哮 喘 即 是 。本 疗 法 主 要 用 于 哮 喘 、咯 血 、腹 痛 、痹 证 、跌 打 损 伤 、内 脏 下垂 等 病 证 。

(十一)皮 肤 针 疗 法
皮 肤 针 疗 法 是 用 多 支 短 针 浅 刺 体 一 定 部 位 (或 穴 位 )以 治 疗 疾 病 的 方 法 。因该 疗 法 刺 激 仅 限 于 皮 肤 ,故 又 称 “皮 刺 疗 法 ”。常 用 小 锤 形 的 七 星 针 、梅 花 针 、罗 汉 针 (十 八 支 针 ) 等 ,叩 刺 病 变 局 部 ,用 以 治 疗 内 儿 科 多 种 疾 患 ,皮 肤 科 常 见 病 证 (如 癣 、皮炎 等 )。

(十二 )挑 治 疗 法
挑 治 疗 法 又 称 “截 根 法 ”,是 在 一 定 的 穴 位 或 部 位 上 用 针 具 (三 棱 针 、圆 利 针、大 号 注 射 针 头 等 )挑 断 皮 下 白 色 纤 维 组 织 ,或 挑 刺 挤 压 出 血 以 治 疗 某 些 疾 病 的 方 法。一 般 以 背 俞 为 主 作 定 点 挑 治 ,亦 可 以 痛 点 、疹 点 或 穴 位 为 点 挑 刺 ,常 以 之 治 疗 头 痛、神 经 衰 弱 、痹 证 、小 儿 疳 积 、消 化 不 良 等 病 证 ,具 有 较 好 疗 效 。

(十三)腕 踝 针 疗 法
腕 踝 针 疗 法 是 针 刺 腕 部 和 踝 部 点 ,治 疗 人 体 相 应 部 位 疾 病 的 一 种 方 法 。一般 将 腕 、踝 部 各 选 定 6个 进 针 点 ,分 别 治 疗 全 身 各 个 部 位 的 疾 患 。这 一 治 法 具 有 取 穴 少、适 应 病 证 较 广 、操 作 简 单 等 优 点 ,现 已 日 趋 普 及 。

(十四 )面 针 疗 法
专 门 针 刺 面 部 特 定 穴 位 以 治 疗 全 身 性 疾 病 的 方 法 即 称 面 针 疗 法 。法 将 面 部定 为 24个 穴 位 ,如 “肺” 穴 位 于 两 眉 内 侧 端 连 线 中 点 ,主 治 肺 部 病 证 ;“心 ”穴 位 于 两 目内 眦 连 线 中 点 ,主 治 心 脏 病 证 。

(十五 )鼻 针 疗 法
针 刺 鼻 部 特 定 穴 位 以 治 疗 全 身 性 疾 病 的 一 种 治 法 称 鼻 针 疗 法 。法 将 鼻 部 分为 近 50个 穴 位 ,如 “ 肾 穴 ” 位 于 鼻 尖 端 处 ,主 治 肾 脏 病 变 ;“大 肠 ”穴 位 于 鼻 翼 正 中 ,主治 大 肠 病 证 。

三 、艾 灸 疗 法
艾灸 疗 法 简 称 灸 法 , 是 运 用 艾 绒 或 其 他 药 物 在 体 表 的 穴 位 上 烧 灼 、温 熨 , 借 灸 火 的 热力 以 及 药 物 的 作 用 , 通 过 经 络 的 传 导 , 以 起 到 温 通 气 血 、 扶 正 祛 邪 , 达 到 防 治 疾 病的 一 种 治 法 。艾 灸 疗 法 是 具 体 方 法 很 多 , 常 用 者 有 如 下 数 种 。

( 一 ) 艾 炷 灸 疗 法
艾 炷 灸 施 灸 时 所 燃 烧 的 锥 形 艾 团 称 艾 炷 。 常 分 直 接 灸 ( 又 分 化 脓 灸 和 非化 脓 灸 ) 与 间 接 灸 两 种 。 本 疗 法 临 床 运 用 广 泛 , 既 可 保 健 , 亦 可 治 病 , 尤 其 适 用 于虚 寒 证 , 如 哮 喘 、 胃 肠 病 。

( 二 ) 艾 条 灸 疗 法
以 艾 条 于 穴 位 或 病 变 部 位 上 施 灸 者 即 艾 条 灸 疗 法 , 操 作 常 分 温 和 灸 、 雀 啄 灸 、 回 旋 灸 等 。 主 要 用 以 治 疗 寒 湿 痹 证 及 其 他 多 种 虚 寒 性 疾 患 。

( 三 ) 药 卷 灸 疗 法
药 卷 灸 是 在 艾 绒 里 掺 进 药 末 , 用 纸 把 艾 绒 裹 起 来 成 为 药 卷 , 点 燃 其 一 端 而 施 灸 。 适 应 证 大 致 同 上 两 种 灸 法 。

( 四 ) 温 针 灸 疗 法
先 根 据 病 性 选 穴 施 针 , 得 气 后 留 针 , 后 将 艾 绒 裹 于 针 柄 上 点 燃 ,直 至 燃 尽 , 使 热 力 通 过 针 体 传 入 机 体 , 达 到 温 经 散 寒 等 目 的 。

( 五 ) 隔 姜 灸 疗 法
取 约 2分 厚 生 姜 一 块 , 置 于 选 定 的 穴 位 上 , 再 将 艾 炷 置 姜 片 上 , 点 燃 施 灸。 艾 炷 燃 尽 后 , 再 放 置 艾 炷 反 复 施 灸 , 一 般 至 局 部 皮 肤 潮 红 为 止 。 凡 虚 寒 性 疾 病 皆可 以 此 疗 法 治 之 。
此 外 , 与 隔 姜 灸 疗 法 大 同 小 异 的 尚 有 “隔 蒜 灸 ”、 “铺 灸 ”( 以 蒜 泥 铺 于 穴位 上 ) 、 “隔 盐 灸 ”、 “附 子 灸 、”、 “隔 葱 灸 ”、 “花 椒 灸 ”、 “黄 土 灸 ”、 “黄 蜡 灸 ”、 “硫黄 灸 ”、 “药 锭 炎 ”、 “药 捻 灸 ” 等 等 , 主 治 病 证 亦 相 差 无 几 。

( 六 ) 灯 火 灸 疗 法
以 灯 心 草 蘸 香 油 , 点 燃 , 在 小 儿 身 上 施 灸 。 本 疗 法 主 要 用 于 小 儿 惊 风 、 昏 迷 等 急 性 病 证 。

四 、推 拿 疗 法
推 拿 又 称 按 摩 、 按 跷 或 案 抚 等 , 是 医 者 根 据 病 情 的 需 要 , 辨 证 地 运用 各 种 不 同 手 法 施 于 患 者 体 表 , 以 达 到 治 疗 目 的 的 一 种 物 理 疗 法 。 本 法 具 有 简 、 便、 验 等 优 点 , 深 受 人 们 欢 迎 。

( 一 ) 推 拿 基 本 手 法
手 法 是 推 拿 治 病 的 主 要 手 段 , 手 法 的 熟 悉 程 度 如 何 及 怎 样 辨 证 地 运 用 手法 , 对 临 床 疗 效 有 着 重 要 影 响 。 推 拿 手 法 甚 多 , 各 具 特 色 , 至 今 已 有 200余 种 , 常用 的 则 主 要 有 如 下 六 方 面 。

1.摆 动 类 包 括 一 指 禅 推 法 、 攘 法 、 滚 法 、 揉 法 等 。
2.摩 擦 类 包 括 摩 法 、 擦 法 、 推 法 、 搓 法 、 抹 法 等 。
3.振 动 类 包 括 振 法 、 振 动 法 、 抖 法 等 。
4.挤 压 类 包 括 按 法 、 点 法 、 捍 法 、 拿 法 、 掐 法 、 捻 法 、 踩 跷 法 等 。
5.叩 击 类 包 括 叩 法 、 击 法 、 拍 法 、 弹 法 、 捶 法 等 。
6.运 动 关 节 类 包 括 摇 法 、 扳 法 、 背 法 、 拔 伸 法 等 。

( 二 ) 推 拿 的 适 应 病 证
推 拿 适 应 病 证 相 当 广 泛 , 尤 其 对 内 、 儿 、 骨 伤 科 病 证 更 为 适 用 , 诸 如 风湿 痹 痛 、 胃 痛 、 跌 打 损 伤 、 咳 喘 、 中 风 、 落 枕 等 等 , 皆 可 用 本 法 治 之 , 其 中 对 有 些病 证 的 疗 效 能 够 胜 过 其 他 任 何 一 种 治 法 ( 如 颈 椎 病 )

( 三 ) 小 儿 推 拿 疗 法
小 儿 推 拿 疗 法 系 推 拿 疗 法 的 一 个 分 支 。 由 于 推 拿 在 小 儿 科 对 某 些 疾 患 效果 显 著 , 且 在 推 拿 手 法 上 与 一 般 推 拿 疗 法 有 所 不 同 , 故 临 床 上 逐 渐 形 成 了 独 具 风 格的 “小 儿 推 拿 疗 法 ”。
由 于 小 儿 肮 脏 娇 嫩 , 形 气 未 充 , 肌 肤 柔 弱 , 故 对 小 儿 于 手 法 上 要 求 轻 快 柔 和 , 平 稳着 实 。 临 床 施 治 得 法 , 对 小 儿 感 冒 、 咳 嗽 、 泄 泻 、 痢 疾 、 疳 积 、 小 儿 麻 痹 后 遗 症 等具 有 良 好 效 果 。

( 四 ) 指 针 疗 法
指 针 疗 法 也 称 指 压 疗 法 , 是 以 指 代 针 , 在 一 定 穴 位 或 部 位 上 运 用 点 掐 、按 压 的 技 巧 动 作 , 以 达 到 防 治 疾 病 目 的 的 一 种 方 法 。 该 法 具 有 感 应 强 、 作 用 快 、 疗效 好 、 副 作 用 小 等 特 点 。 其 发 展 到 现 在 , 已 形 成 了 许 多 新 的 方 法 , 如 按 脊 法 、 胸 穴指 压 法 、 经 络 指 压 法 、 内 功 指 压 法 、 点 穴 法 、 指 针 术 等 。
指 针 疗 法 可 适 用 于 多 种 疾 病 的 治 疗 , 如 急 惊 风 、 癫 痫 、 急 性 跌 打 损 伤 、 眩 晕 、 晕 厥 、 头 痛 、 吐 泻 、 痛 经 、 崩 漏 等 等 。

( 五 )捏 脊 疗 法
捏 脊 疗 法 亦 是 推 拿 疗 法 的 一 种 ,是 以 医 者 的 双 手 ,运 用 一 定 的 手 法 技 七 作 用 于 脊 背 部 “督 脉 ”和 “足 太 阳 膀 胱 经 ”等 ,以 起 到 治 病 效 果 的 一 种 方 法 。
本 法 主 要 用 于 小 儿 疾 病 (如 疳 积 、 腹 痛 腹 泻 、 先 天 发 育 不 全 ) , 对 成 人 某 些 病 证 ( 如 失 眠 、 胃 肠 疾 病 、 腰 肌 劳 损 ) 亦 具 有 较 好 效 果 。

五 、气 功 疗 法
气 功 疗 法 是 传 统 中 医 特 色 疗 法 之 一 ,历 史 悠 久 ,源 远 流 长 ,而 且 流 派 众 多 ,功 法 各 异。从 功 法 渊 源 来 看 ,有 医 、儒 、道 、释 、武 术 和 民 间 之 分 ,而 从 对 人 体 的 实 际 作 用 来 看 ,又以 医 家 功 法 见 长 ,内 容 丰 富 多 采 ,注 重 祛 病 强 身 ,有 延 年 益 寿 之 功 。其 特 点 是 无 须 任 何锻 炼 器 械 ,无 须 特 殊 锻 炼 场 地 ,时 时 可 练 ,处 处 可 练 ,人 人 可 练 ,简 便 易 行 ,老 少 皆 宜。是 一 种 既 具 东 方 文 化 色 彩 又 具 良 好 疗 效 的 医 疗 保 健 方 法 。
从 治 疗 形 式 来 看 ,气 功 疗 法 有 “内 气 功” 和 “外 气 功” 之 分 。无 论 “内 气 功” 还 是 “外 气 功 ”,只 要 病 种 适 宜 ,治 法 运 用 得 当 ,都 会 有 良 好 的 临 床 疗 效 。但 目前 对 “外 气 功” 产 生 疗 效 的 原 理 争 议 较 大 :一 种 观 点 认 为 “外 气 功 ” 是 医 师 或 气 功 师 将自 己 体 中 的“ 内 气”( 或 者 说 是 “能 量” )发 放 到 患 者 身 上 而 起 到 某 种 治 疗 作 用 ;另 一 种观 点 则 认 为 这 种 治 疗 方 法 类 似 于 “暗 示 催 眠 疗 法” ,到 底 何 是 何 非,目 前 尚 难 定 论 , 值得 进 一 步 研 究 ;“ 内 气 功” 是 指 具 有 医 学 知 识 的 气 功 师 根 据 不 同 的 病 情 和 病 种 教 给 患者 某 种 适 宜 的 练 功 方 法 ,通 过 发 挥 患 者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,综 合 运 用 “意 念 、呼 吸 、体 势” 三类 练 功 手 段 ,使 心 身 两 个 方 面 得 到 一 种 协 调 的 、平 衡 的 、 全 面 的 和 整 体 的 训 练 , 以 改变 体 内 的 神 经 生 理 、 神 经 内 分 泌 和 神 经 免 疫 功 能 ,从 而 达 到 治 疗 疾 病 的 目 的 。
“内 气 功” 功 法 一 般 分 为 静 功 和 动 功 两 大 类 :常 见 的 静 功 功 法 有放 松 功 、 松 静 功 、 内 养 功 、 意 气 功 、 吐 纳 功 、 周 天 功 ( 包 括 小 周 天 和 大 周 天 ) 、 六字 诀 、 站 桩 功 等 等 ; 常 用 动 功 功 法 有太 极 拳 、 八 段 锦 ( 包 括 坐 式 、 站 式 ) 、 郭 林 新气 功 、 延 年 九 转 法 、 太 极 十 五 势 、 五 禽 戏 、 易 筋 经 等 等。
气 功 治 疗 的 范 围 相 当 广 泛 ,“ 内 气 功 ” 和 “ 外 气 功 ” 相 结 合 ,能 治 疗 很 多 疾 病 , 如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、 冠 心 病 、 神 经 性 心 绞 痛 、 心 脏 神 经 症 、 功 能 性早 博 、 心 律 失 常 、 消 化 性 溃 疡 、 慢 性 胃 肠 炎 、 胃 下 垂 、 胃 肠 神 经 症 、 神 经 性 呕 吐 、食 管 痉 挛 、 植 物 神 经 功 能 紊 乱 、 胆 道 功 能 障 碍 、 过 敏 性 结 肠 炎 、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、 慢性 胰 腺 炎 、 支 气 管 哮 喘 、 过 度 换 气 综 合 症 、 糖 尿 病 、 甲 状 腺 机 能 亢 进 、 肥 胖 症 、 神经 性 厌 食 症 、 慢 性 前 列 腺 炎 、 头 痛 、 慢 性 腰 腿 疼 、 颈 椎 病 、 腰 椎 病 、 风 湿 性 关 节 炎、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、 手 术 后 腹 部 综 合 症 、 失 眠 、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、 性 功 能 障 碍 、 各 种神 经 官 能 症 、 肿 瘤 手 术 后 的 康 复 及 其 它 慢 性 病 、 疑 难 病 、 心 身 疾 病 等 等 。

六 、饮 食 疗 法
饮 食 疗 法 , 是 指 根 据 不 同 的 病 证 , 选 择 既 可 食 用 , 又 可 防 病 治 病 的食 物 来 防 治 疾 病 的 治 疗 方 法 。 此 种 疗 法 , 对 于 人 体 的 生 长 发 育 、 治 疗 防 病 和 健 康 延年 有 着 显 著 的 作 用 , 所 以 临 床 应 用 甚 广 。 由 于 人 有 男 女 老 少 之 别 , 病 有 阴 阳 盛 衰 之异 , 所 患 的 疾 病 寒 热 虚 实 不 一 样 , 因 此 饮 食 疗 法 的 基 本 原 则 有 三 :
( 一 ) 因 人 因 病 , 辨 证 施 食
人 体 由 于 个 体 素 质 的 着 慌 生 活 习 惯 的 不 同 , 感 受 的 病 邪 常 有 风 、 寒 、 暑、 湿 、 燥 、 火 和 其 它 多 种 继 发 致 病 因 子 之 别 , 一 旦 机 体 受 病 , 临 床 上 表 现 的 证 候 常常 不 尽 相 同 , 因 而 运 用 食 疗 时 应 因 人 因 病 辨 证 施 食 。 如 对 成 年 体 质 壮 实 的 外 感 风 寒患 者 , 可 选 用 姜 糖 饮 、 姜 糖 苏 叶 饮 、 葱 白 粥 等 食 疗 方 以 治 之 ; 对 老 年 体 质 虚 弱 而 患有 外 感 风 寒 病 者 , 常 选 用 人 参 桂 枝 粥 、 木 耳 粥 等 以 调 治 之 。
(二 )因 时 因 地 ,灵 活 选 食
在 选 择 适 宜 的 饮 食 之 中 ,还 要 根 据 春 夏 秋 冬 不 同 节 气 之 寒 热 温 凉 的 不 同 特性 ,以 及 高 山 、 平 原 、 丘 陵 、 岛 屿 之 地 理 环 境 之 差 异 , 因 时 因 地 , 灵 活 选 择 不 同 性质 、 不 同 功 用 的 饮 食 治 疗 方 予 以 调 治 。 如 春 季 应 选 用 牛 蒡 粥 、 菊 花 粥 、 葱 豉 粥 等 以预 防 疫 毒 之 邪 入 侵 体 内 ; 夏 令 可 服 用 绿 豆 汤 、 粳 米 绿 豆 粥 以 防 中 暑 , 还 可 选 食 地 瓜、 西 瓜 、 苦 瓜 或 其 它 清 凉 饮 料 。 我 国 地 域 辽 阔 , 各 地 寒 温 差 异 亦 较 大 , 南 北 方 居 民各 自 的 生 活 习 惯 、 特 性 也 有 较 大 差 异 , 如 有 “南 甜 ”、 “北 咸 ”之 别 , 因 此 , 对 其 饮 食应 作 必 要 的 选 择 。
( 三 ) 审 证 求 因 , 协 调 配 食
疾 病 的 发 生 、 其 因 果 往 往 是 不 尽 相 同 的 , 要 做 到 合 理 调 配 饮 食 , 必 须 审证 求 因 。 就 便 秘 而 言 , 因 有 气 虚 、 津 亏 和 燥 实 等 不 同 , 所 以 其 治 疗 有 补 气 、 生 津 和泻 下 通 便 等 多 种 治 法 。 食 疗 也 是 这 样 , 如 气 虚 便 秘 治 宜 用 胡 桃 粥 , 津 亏 便 秘 治 宜 用鸭 梨 粥 , 燥 实 痞 满 便 秘 者 治 宜 用 牵 牛 子 粥 。

七 、情 志 疗 法
情 志 疗 法 是 以 中 医 形 神 理 论 和 七 情 学 说 为 基 础 的 体 现 中 医 特 色 的 一 种 传 统 心 理 疗 法。 脏 象 五 志 论 和 七 情 致 病 的 病 因 病 机 学 说 是 其 核 心 内 容 。 在 这 个 基 础 上 中 医 学 不 仅形 成 了 与 世 界 上 其 它 医 学 理 论 中 相 关 的 心 理 疗 法 , 还 形 成 了 独 具 特 色 的 中 医 情 志 疗法 。 这 里 简 单 介 绍 如 下 :
( 一 )情 志 相 胜 法
中 医 五 行 学 说 认 为 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 的 顺序 依 次 相 胜 相 克, 情 志 相 胜 的 治 疗 原 理,就 是 依 据 五 行 相 胜 的 制 约 关 系,用 一 种 情 志 去纠 正 相 应 所 胜 的 情 志,有 效 地 治 疗 这 种 情 志 所 产 生 的 疾 病。这 就 形 成 悲 胜 怒,怒 胜 思,思 胜恐,恐 胜 喜,喜 胜 怒 的 情 志 相 胜 心 理 疗 法。
( 二 )抑 情 顺 理 法
抑 情 顺 理 法,也 可 叫 做 以 理 遣 情 法,就 是通 过 提 高 患 者 的 认 识 能 力,明 白 过 激 情 志 致 病 的 道 理,以 治 疗 或 预 防 情 志 疾 病,也 就 是 要用 自 己 的 理 智 来 控 制 自 己 的 情 感。这 很 类 似 现 代 心 理 学 的 理 性 情 绪 疗 法( 即 A-B-C 疗法 )。
( 三 )移 精 变 气 法
移 精 变 气 法 指 采 用 各 种 中 医 治 疗 方 法 以 转 移 患 者 注 意 力,帮 助 患 者 排 遣 情 思,改 易 心 志 的 一 种 治 疗 方 法。
( 四 )激 情 刺 激 法
人的 情 志 变 化,尤 其 是 激 情 和 应 激 的 情 况 下 可 引 起 生 理、病 理 的 突 然 改 变,如 果 掌 握 适 当 地应 用 到 治 疗 上,可 收 到 立 竿 见 影 的 疗 效。如 古 医 籍 所 记 载 的 以 惊 止 哕 法、以 恐 治 衄 法、怒 激吐 瘀 法、惊 啼 缩 阴 法 等 等。
( 五 ) 顺 情 从 欲
当某 种 个 人 欲 望 未 能 得 到 满 足,遂 致 内 怀 深 忧 而 生 情 志 病 变,宜 采 用 顺 情 从 欲 的 方 法 进 行医 治。顺 情 从 欲,即 顺 从 病 人 的 意 志、情 绪,满 足 病 人 心 身 疾 病 需 要 的 一 种 治 疗 方 法。
(六) 相 反 情 志 法
情 志 上 的 肯 定 和 否 定,快 与 不 快 为 基 本 的 两 极,可 以 互 为 治 疗 之。这 些 方 法 在 古 籍 上 均 有 记 载。
(七)澄 心 静 志 法
澄 心 静 志 法 是 气 功 疗 法 的 一 部 分, 患 者 通 过 自 我 练 功,平 心 静 气,吐 纳 导 引,从 而 消 除 不 良 情 绪,“将 积 蓄 的 怨 恨 之 气,从 口 中徐 徐 吐 出”,它 构 成 了 情 志 方 面 的 气 功 功 法。
(八)其 它 情 志 疗 法
在 古 代 中 医 典 籍 中,还 有 很 多 关 于 情 志 疗 法 的 记 载,构 成 了 中 医 情 志 疗 法 的 治 疗 体 系,这 里 略 之。

八 、 枯 痔 疗 法
所 谓 枯 痔 疗 法 即 以 药 物 ( 如 枯 痔 散 、 枯 痔 钉 ) 直 接 作 用 于 内 痔 痔 核, 以 其 强 度 腐 蚀 作 用 使 痔 核 干 枯 坏 死 , 达 到 痔 核 脱 落 痊 愈 的 一 种 治 疗 方 法 。 枯 痔 疗法 根 据 剂 型 和 使 用 方 法 的 不 同 , 又 可 分 为 枯 痔 散 疗 法 , 内 痔 改 进 灰 皂 散 疗 法 及 枯 痔针 疗 法 三 种 。

( 一 ) 枯 痔 散 疗 法
是 以 枯 痔 散 擦 于 内 痔 痔 核 的 表 面 , 以 达 到 使 核 脱 落 痊 愈 的 一 种 枯 痔 疗 法 。 适 用 于 二 、 三 期 脱 出 的 内 痔 、 内 痔 兼 有 轻 度 贫 血 、 绞 窄 性 内 痔 等 。
( 二 ) 内 痔 改 进 成 皂 散 疗 法
是 以 灰 皂 散 涂 于 痔 核 表 面 以 达 到 治 疗 目 的 的 一 种 枯 痔 方 法 。 适 用 于 一 期 内 痔 或 二 、 三 期 较 小 的 内 痔 。
( 三 ) 枯 痔 钉 疗 法
是 以 枯 痔 钉 插 入 内 痔 痔 核 内 , 使 痔 核 干 枯 坏 死 脱 落 , 以 达 到 痊 愈 的 一 种 治 疗 方 法 。凡 是 能 够 用 手 或 用 吸 肛 器 翻 出 肛 外 的 内 痔 核 及 混 合 痔 的 内 痔 部 分 均 可 采 用 本 法 。

九 、 骨 伤 疗 法
骨 关 节 及 其 周 围 软 组 织 损 伤 的 治 疗 , 以 辨 证 论 治 为 基 础 , 以 动 静 结 合 ( 固 定 与 活 动统 一 ) 、 筋 骨 并 重 ( 骨 关 节 与 软 组 织 并 重 ) 、 内 外 兼 治 ( 局 部 与 整 体 兼 顾 ) 、 医 患合 作 ( 医 疗 措 施 与 患 者 扩 观 能 动 性 密 切 配 合 ) 为 原 则 。 针 对 骨 折 与 脱 臼 的 治 疗 , 必须 重 视 和 掌 握 复 位 、 固 定 与 功 能 锻 炼 。
( 一 ) 复 位 手 法
基 本 手 法 要 掌 握 手 摸 心 会 、 拔 伸 牵 引 , 旋 转 屈 伸 、 提 按 端 挤 、 折 顶 回 旋 、 夹 挤 分 骨、 摇 摆 触 碰 、 按 摩 推 拿 等 操 作 要 点 。 施 法 要 求 及 时 合 理 , 辨 证 准 确 , 订 好 方 案 , 备全 物 品 , 麻 醉 止 痛 , 准 确 协 调 等 。
( 二 ) 夹 缚 固 定
骨 折 、 脱 位 整 复 后 , 为 了 防 止 再 移 位 , 确 保 正 常 愈 合 , 必 须 进 行 固 定 。 其 包 括 夹 板 固 定 , 石 膏 绷 带 固 定 , 胶 布 固 定 , 支 架 固 定 和 绷 带 固 定 。
( 三 ) 牵 引
有 固 定 作 用 , 也 有 复 位 作 用 。 常 用 的 牵 引 有 皮 肤 牵 引 、 布 托 牵 引 与 骨 牵 引 等 。
( 四 ) 功 能 锻 炼
骨 伤 科 的 功 能 锻 炼 , 是 用 运 动 的 方 法 治 疗 骨 关节 及 其 周 围 软 组 织 损 伤 , 使 肢 体 功 能 得 到 锻 炼 而 加 速 康 复 的 一 种 方 法 。 功 能 锻 炼 可分 为 局 部 锻 炼 、 全 身 锻 炼 和 器 械 锻 炼 三 类 。 骨 伤 科 以 局 部 锻 炼 为 主 , 全 身 和 器 械 锻炼 为 辅 。 损 伤 性 质 不 同 , 功 能 锻 炼 应 有 差 别 , 但 功 能 锻 炼 的 最 终 目 白 都 是 为 着 促 进受 伤 组 织 的 尽 快 修 复 和 关 节 功 能 的 最 快 恢 复 。 通 过 功 能 锻 炼 , 其 作 用 有 消 除 瘀 血 肿痛 , 缓 解 痉 挛 麻 木 , 加 速 骨 折 愈 合 , 避 免 骨 质 疏 松 , 减 轻 肌 肉 萎 缩 , 防 治 关 节 僵 硬并 促 进 全 身 康 复 。

十 、其 它 疗 法
( 一 ) 拔 罐 疗 法
拔 罐 疗 法 又 名 吸 筒 疗 法 , 是 一 种 以 某 种 杯 罐 作 工 具 , 借 助 热 力 或 其 它 方 法 ,排 出 罐内 的 空 气 , 造 成 负 压 , 使 罐 吸 附 于 身 体 的 一 定 部 位 , 产 生 温 热 刺 激 并 造 成 瘀 血 现 象, 而 达 到 治 病 目 的 治 法 。
目 前 使 用 的 有 竹 罐 、 陶 罐 、 铜 罐 、 铁 罐 、 玻 璃 罐 及 抽 气 罐 等 数 种 ,。 使 用 方 法 也 有 所 发 展 , 既 有 火 罐 , 亦 有 水 罐 、 抽 气 罐 、 针 罐 等 。
通 过 拔 罐 , 能 够 使 局 部 毛 细 血 管 扩 张 , 局 部 充 血 , 并 通 过 机 体 调 整 功 能 , 以 疏 通 气血 , 宣 泄 风 寒 湿 邪 。 故 此 法 具 有 温 经 通 络 , 祛 寒 逐 湿 , 行 气 活 血 , 消 肿 止 痛 的 作 用。 适 用 范 围 比 较 广 泛 , 一 般 疾 病 均 可 采 用 此 法 作 为 病 因 治 疗 或 对 症 治 疗 。
( 二 ) 放 血 疗 法
又 称 刺 络 放 血 疗 法 , 古 代 称 为 “启 脉 ”、 “刺 络 ”。 人 体 经 络 运 行 气 血 的 功 能 失 常 , 就可 发 生 疾 病 , 而 通 过 针 刺 放 血 可 有 止 痛 、 消 肿 、 退 热 、 解 毒 、 镇 静 、 止 痒 以 及 化 瘀消 肿 等 作 用 。
其 工 具 常 用 三 棱 针 、 圆 利 针 、 粗 短 毫 针 、 火 罐 等 。 其 刺 血 部 位 根 据 病 证 不 同 而 选 用末 梢 刺 血 或 静 脉 刺 血 , 穴 位 如 十 宣 、 十 二 井 、 人 中 、 曲 泽 、 尺 泽 、 委 中 、 太 阳 等 。
针 刺 放 血 疗 法 的 治 疗 范 围 , 古 代 比 较 广 泛 。 现 在 对 于 刺 血 的 疾 病 虽 有 所 选 择 , 但 各 科 临 床 上 仍 有 不 少 疾 病 用 此 疗 法 效 果 较 好 。

( 三 ) 磁 疗
又 称 穴 位 磁 疗 法 , 它 是 利 用 磁 体 作 用 于 患 区 、 经 络 穴 位 而 治 疗 疾 病 的 一 种 方 法 。 磁疗 是 通 过 磁 体 接 触 人 体 体 表 , 使 磁 力 线 穿 入 人 体 , 从 而 对 机 体 产 生 一 系 列 的 调 节 作用 , 而 达 到 治 疗 疾 病 的 目 的 。 磁 疗 的 适 应 证 甚 广 , 目 前 治 疗 病 种 已 达 一 百 多 种 。
( 四 ) 发 泡 疗 法
古 名 “天 灸 ”、 “自 灸 ”。 是 采 用 某 些 对 皮 肤 刺 激 性 较 强 的 药 物 , 敷 贴 于 穴位 或 患 部 , 使 局 部 充 血 、 起 水 泡 , 从 而 激 发 与 调 动 人 体 自 身 存 在 的 抗 病 能 力 , 达 到治 病 目 的 的 一 种 治 法 。 发 泡 疗 法 所 选 用 的 药 物 多 具 有 对 皮 肤 刺 激 性 强 的 特 性 , 经 敷贴 致 局 部 发 赤 , 重 则 起 水 泡 。 个 别 药 物 其 药 性 峻 猛 ( 如 巴 豆 ) , 有 的 有 剧 毒 ( 如 斑蝥 、 红 娘 、 信 石 等 ) , 这 些 药 物 一 般 只 作 外 治 法 应 用 。
发 泡 疗 法 主 要 适 用 于 疟 疾 、 黄 疸 型 肝 炎 、 哮 喘 、 面 瘫 、 痹 证 、 阴 疽 痰 核 等 。 因 本 法中 的 药 物 多 为 刺 激 性 强 、 毒 性 大 的 药 物 , 贴 敷 穴 位 不 宜 过 多 , 每 穴 的 贴 敷 面 积 不 可过 大 , 贴 治 时 间 也 不 可 过 长 , 以 免 致 药 物 中 毒 。 并 且 孕 妇 、 幼 儿 要 慎 用 , 面 部 的 穴位 一 般 以 不 起 泡 为 原 则 。
( 五 ) 刮 痧 疗 法
是 一 种 传 统 的 医 疗 手 法 , 在 民 间 流 传 较 广 , 其 所 治 疗 的 是 一 种 被 称 作 “痧 ”的 病 证 。痧 证 不 是 一 个 单 一 的 疾 病 , 它 是 一 类 病 证 的 总 称 , 其 临 床 表 现 不 一 。 比 较 常 见 的 有: 干 霍 乱 、 转 筋 霍 ( 火 ) 、 青 筋 病 、 痧 胀 病 、 痧 筋 、 暑 痧 、 瘟 痧 、 疫 痧 等 多 种 。 通过 刮 痧 疗 法 , 使 红 紫 斑 点 外 透 , 其 病 可 解 。 在 治 疗 手 法 上 还 有 拿 法 、 攫 痧 疗 法 、 放痧 疗 法 等 等 。
( 六 ) 挂 线 疗 法
挂 线 疗 法 是 采 用 普 通 丝 线 或 药 制 丝 线 或 纸 裹 药 线 或 橡 皮 筋 等 挂 断 瘘 管 或窦 道 的 治 疗 方 法 。 其 机 理 在 于 : 利 用 线 的 紧 力 , 促 使 气 血 阻 绝 , 筋 肉 坏 死 , 以 便 切开 。
近 年 来 , 在 治 疗 高 位 肛 瘘 的 实 践 中 , 又 发 展 了 切 开 挂 线 法 , 使 挂 线 法 的 适 应 范 围 逐 步 广 泛 。

( 七 ) 垫 棉 疗 法
垫 棉 法 是 用 棉 花 或 纱 布 折 叠 成 块 , 以 衬 垫 患 部 的 一 种 辅 助 疗 法 。 它 能 借着 压 力 , 使 溃 疡 的 脓 液 排 出 , 而 不 致 下 坠 潴 留 ; 或 使 过 大 的 溃 疡 空 腔 皮 肤 与 新 肉 得以 粘 合 , 达 到 愈 合 的 目 的 。

( 八 ) 结 扎 法
结 扎 法 又 名 缠 扎 法 , 是 利 用 线 的 张 力 , 通 过 结 所 , 促 使 局 部 经 络 阻 塞 ,气 血 不 通 , 结 扎 部 位 的 病 变 组 织 失 去 营 养 而 逐 渐 坏 死 脱 落 , 从 而 达 到 治 疗 目 的 的 治疗 方 法 。

古 人 或 以 蜘 蛛 丝 或 以 头 发 或 以 药 线 缠 扎 , 但 现 在 临 床 上 多 以 丝线 和 橡 皮 筋 行 结 扎 疗 法 。 根 据 其 结 扎 手 段 和 方 式 不 同 , 又 可 分 为 单 线 结 扎 法 , 贯 穿结 扎 法 , 胶 圈 套 扎 法 及 结 扎 加 注 射 法 等 。

颈椎病食疗(ZT)

http://www.qm120.com/yinshi/yssl/gsk/2005102483144.htm


颈椎病是指一种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形性变、脱水、纤维环弹力减退、椎间隙变窄、周围韧带松弛、椎体失稳而位移、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原因,直接刺激与压迫脊神经根、脊髓、椎动脉及交感 经,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,称为颈椎病或颈椎综合征。现代医学根据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三类:

(1)神经根型颈椎病,多见30一40岁,一般颈部有外伤史,若无外伤史者则起病慢,多长期低头伏案工作,临床表现为颈背部疼痛,并向一侧或两侧上肢放射,疼痛为酸痛、钝痛或灼痛,伴有针刺或电击样痛。有的手指握力减 退或持物易坠落。

(2)脊髓型颈椎病,中医称为瘫痪型。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外伤性颈脊髓损伤,或颈椎退行性变、颈椎间盘突出,向椎管内压迫脊髓或因椎体后方的骨刺、关节增生、黄韧带肥厚或钙化,甚至椎板增厚等,致使颈椎管狭窄,压迫脊髓或影响脊髓的血液循环而发病。临床表现有感觉、运动、颈脊神经或脊髓神经束等症状,如无力、颤抖、打软腿、易绊倒,或有麻木、疼痛、烧灼 感,甚至四肢瘫痪、大小便潴留或失禁。

(3)椎动脉型颈椎病,中医称眩晕型,它是由于颈椎骨刺和颈椎间盘萎缩、变性或动脉硬化,椎动脉变形等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病。临床表现为眩晕、耳鸣耳聋、恶心呕吐、持物落地、猝倒等,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至某一位置时易诱发或加重。

(4)交感神经型颈椎病,中医称为气虚型。颈椎病可使局部出现创伤性反应,刺激分布于关节囊和项韧带上的交感神经末梢,以及造成椎管内脑膜返支的病理性刺激,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反射症状,即脊髓反射和脑一脊髓反射症状。临床表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晕头痛、枕部痛、视物模糊、眼窝胀痛、心跳加快、心律紊乱、血压升高、肢体发凉、畏寒多汗,或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如头晕眼花、眼睑下垂、流泪、心动过缓、血压偏低、胃肠蠕动增加或嗳气等。

中医对颈椎病的辨证分型:

(1)痹证型:以颈肩、上肢的疼痛和麻木为主,治宜温经活血。

(2)眩晕型;以发作性眩晕、头痛或猝倒为主,治宜祛湿化瘀、散瘀通络。

(3)瘫痪型:以下肢运动碍、颤抖、间歇性发作为主,治宜活血化瘀、疏通经脉。

(4)气虚型:以心悸、胸闷、周身无力、遇劳颈部疼痛复发为主,治宜补中益气、调和气血。

方1 韭菜炒胡桃

组成:韭菜200克,胡桃肉50克,芝麻油20克。
用法:韭菜洗净切断,胡桃肉捣碎,芝麻油加热,将韭菜、胡桃肉一同炒熟,分次食用,连续食用1月。
功效:温经通络止痛。
主治:颈椎病痹证型,上肢疼痛和麻木者。
来源:路新国,等.中国饮食保健学.北京: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01,147

方2 鹿筋花生米汤

组成:鹿筋150克,花生米200克。
用法:鹿筋洗净,切成块,开水浸泡,去浮沫;将鹿筋,花生米一同置锅中,加清水500毫升,急火煮开3分钟,文火煮20分钟,加黄酒、精盐等调料,分次食用。
功效:温经通络,散寒止痛。
主治:颈椎病痹证型,手指麻木酸痛者。
来源:夏翔,等。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.沈阳: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1,716

方3 鲢鱼头汤

组成:鲢鱼头1个,桑叶20克。
用法:鲢鱼头洗净,桑叶洗净、纱布包好。将鲢鱼头、桑叶置锅中,加清水500毫升,急火煮开3分钟,加姜、葱、黄酒、精盐等,文火煮20分钟,分次食用。
功效:温中益气,通络止痛。
主治:颈椎病痹证型,颈肩麻木疼痛者。
来源:路新国,等.中国饮食保健学.北京: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01,149

方4 羊肉米粥

组成:羊腿肉50克,粳米50克。
用法:羊腿肉洗净,切成块,开水浸泡2小时,置锅中,加清水 500毫升,放人粳米,急火煮开5分钟,文火煮30分钟,成粥,趁热
食用。
功效:温经补益。
主治:颈椎病痹证型,手指麻木,遇冷尤剧者。
来源:王慕同.大众药粥.北京,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01,53

方5 菊花杞子茶

组成:菊花10克,杞子10克,红茶10克。
用法:将菊花、杞子、红茶置杯中,开水冲浸,分次饮用。
功效:明目醒脑。
主治:颈椎病眩晕型,头晕眼花者。
附注:菊花清热利肝明目,杞子滋补肝阴。
来源:民间验方。

方6 山药薏仁粥

组成:山药20克,薏苡仁20克,粳米100克。
用法:山药洗净切碎,薏苡仁洗净;将山药、薏苡仁、粳米同置锅中,急火煮开3分钟,文火煮20分钟,成粥,趁热食用。
功效:祛湿通络止痛。
主治:颈椎病眩晕型,口粘,头重目眩者。

方7 白芷花鲢汤

组成:花鲢1条,白芷20克,姜、葱、黄酒、精盐等。
用法:花鲢活杀,去内脏、鳃等,置锅中,加白芷、清水500毫升、姜、葱、黄酒、精盐等,急火煮开3分钟,文火煲熟,分次食用。
功效:祛湿通络止痛。
主治:颈椎病眩晕型。
来源:夏翔;等。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.沈阳: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1,711

方8 莲子百合粥

组成:莲子20克,百合20克,粳米50克。
用法:莲子、百合、粳米分别洗净,置锅中,加清水500毫升,急火煮开3分钟,文火煮30分钟,成粥,趁热食用。
功效:养心利湿,通络。
主治:颈椎病眩晕型伴失眠者。
附注:莲子养心补肾,百合滋阴补益。
来源:王慕同.大众药粥.北京: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01,145

方9 甜菜丁香饮

组成:甜菜25克,丁香20克。
用法:甜菜洗净,切成小块,置锅中,加清水200毫升,加丁香,同煮开5分钟,去渣取汁,分次饮用。
功效:活血化瘀,通络止痛。
主治:颈椎病瘫痪型,双手麻木,上肢不能主动高举者。
来源:民间验方。

方10 蝮蛇酒

组成:蝮蛇1条,白酒500克。
用法:蝮蛇活杀,去头、内脏,置瓶中,加白酒,密封2月,分次
饮服,每日2次,每次10~20克。
功效:活血祛瘀止痛。
主治:颈椎病瘫痪型,手指麻木,上肢不能高举者。
附注:腹蛇祛风湿活血,通络止痛。
来源;夏翔,等.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.沈阳:辽宁科技出版社,2001,189

方11 油炒茄子

组成:茄子500克,大蒜20克,生姜3克,葱白5克。
用法:茄子洗净切成块,油锅加热,将茄子炒拌,加上述调味品,分次食用,连服2月。
功效:行气活血止痛。
主治:颈椎病瘫痪型。
附注:茄子祛风通络止痛,并含维生素A、B、C、E、P,脂肪、蛋白质、糖、磷、铁等。
来源:夏翔,等.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.沈阳:辽宁科技出版社,2001,?5

方12 牛肉佛手来粥

组成:牛肉50克,佛手20克,粳米50克。
用法:牛肉洗净切成块,佛手洗净切成片,置锅中,加粳米,加清水500毫升,急火煮开5分钟,文火煮30分钟,成粥,趁热食用。
功效:行气活血止痛。
主治:颈椎病瘫痪型。
来源:民间验方。

方13 桑椹龙眼汤

组成:桑椹20克,龙眼肉20克。
用法:将桑椹、龙眼肉分别洗净,置锅中,加清水200毫升,急火煮开5分钟,文火煮20分钟,分次饮用。
功效:补益肝肾。
主治:颈椎病肾虚型,颈肩疼痛,腰酸腿软者。
来源:路新国,等.中国饮食保健学社,2001,140

方14 杞子叶米粥

组成:枸杞子叶20克,粳米50克。
用法:枸杞子叶洗净,置锅中,加粳米、清水500毫升,急火煮开2分钟,文火煮30分钟,成粥,趁热食用。
功效:补中益气。
主治:颈椎病气虚型,颈肩疼痛,胃纳差,全身乏力者。
来源:王慕同.大众药粥.北京: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01,149